幽默简短的晚安问候(晚安问候语及
0 2022-03-25
《活着》,是我一直无法淡忘的一部小说。记得跟它初次的相遇,是在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而且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惊讶的是居然就在那个晚上把它读完了。从此它就伴生在我从青涩少年到如今俨然已成沧桑中年的记忆中,在我目睹周围亲友的"迎来送往",或亲临人生的高低顺逆时,都不知不觉顽固又执拗地钻出来,哽在心上,也扎痛心底。《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人生中最大限度的痛苦,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最撕裂人心的生死离别,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瘦骨嶙峋的老福贵并没有被摧毁,他和那条同样老迈的牛,这两个仅存的相依为命的人畜还是在田间和村下平静又顽强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曾说,(好像是评述库斯图里卡,大意是)生活是多么强大,总能在悲伤中剪辑出欢乐,再以平凡的面貌呈现出来。的确,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是多灾多难,大到整个中华民族,同样命运多舛。但无论多灾多难,还是命运多舛,人,都得坚韧地活下去。这种历经艰难、依然坚韧的信念,我想,就是《活着》传递给我们,并在我们心头虽唤起各种各样的痛感,但都生生不熄、甚至热泪盈眶的一簇火苗吧。
《活着》也好,《生死疲劳》也好,《白鹿原》也好,我的感触都类似。
首先是农民太苦了。前两天还高高兴兴阖家团圆,转眼就被抓了壮丁。前两天还排着队去大队食堂吃羊肉,转眼就连树皮都啃不上了。前两天还身体健康,转眼就站不直了,还挣扎着拼命干活。太苦了,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其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民身上有集中体现。只要政策好,农民们就能靠辛勤的双手刨出一片美好的未来。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农民们就不会放弃。福贵一个老汉赶着一头老牛,依然在努力劳动,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这种精神现在很难看到了。
最后是结合吴晓波《浩荡两千年》,我有一个感想。只要有三十年的稳定期,民众自己就能创造奇迹。文景之治也就是三十多年,国库里的铜币堆积如山以致生锈;唐初轻徭薄赋也就是三十年,一片焦土的洛阳就再次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从自己编竹筐到市集去买都要受罚,到把非遗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也就是三十年。
但看看《活着》、《生死疲劳》、《白鹿原》,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