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静心的理解(心若宁静便是幸福读
0 2022-03-25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指志向修为,为一种自我修持的能力;超凡脱俗,与世无争或说气节,或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 不看轻看淡眼前的名利,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静下心来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淡泊”与“宁静”的目的,是学习“明志”,即志向远大。一旦时机成熟就“致远”,即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足长远,不断修为,就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甚至是抱负和理想。
关于气节。以陶渊明为例。他所表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正义气节。在年轻时,他也曾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国家动荡不安,他的抱负无法实现。耿直清廉,不屈攀权贵的秉性,使他与污浊黑暗社会格格不入。
陶渊明做官,本为生存计。他却看不惯官场,时隐时仕。义熙元年,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上面派员了解情况,有人劝他穿戴整齐相迎,他却不愿为这五斗薪俸之官献殷勤,自此辞官脱离官场。后来,家境贫穷,却不受江州刺使馈赠的米和肉。甚至还拒绝了朝廷征召他任著作郎之职。
陶渊明的人格和气节,以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远大抱负为代价,得到的或许是心灵的自由。
当然,虽然官场上少了一位官僚,却成就了一位隐逸诗人之宗和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显赫的文学大家。
关于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看待事物与人生处世,相对比较消极。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虽不相同,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初衷是一致的,即思想觉悟较高,道德品质修养良好。但这种思想境界,需要在经历和悟性中锻造。
如果持有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消极人生态度,不融合现实社会,不参与市场竞争,就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
譬如职场竞争,优胜劣汰法则,你不学习不摸索不拼博,就有随时退场的可能。暂且不论远大理想,你总得凭自己的能力和双手保住饭碗,创造社会的或自己的财富。这样,才能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和品位,让你活出个人样来。
因此,超凡脱俗,与世无争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同一界面。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来自网络)
人要进退有度,宠辱不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