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哪些哲理小故事(你还知道
0 2022-03-25
转自本人公众号:理想与食物
刚毕业那会儿,我在大连工作了两年。
第一份工作,是一名人事专员,顶头上司是一位刚生完小孩的人事经理,都说哺乳动物在生完幼崽后警惕性会变得特别高,果不其然,她在心疼自己儿子同时也把我整成了孙子。被各种穿小鞋后,我决定当一回好汉(好汉不吃眼前亏),毅然辞职,进入了一家猎头公司,认识了我要说的这位老板。
我的老板是一位气场爆棚的女汉子(虽然她总说自己是一枚柔妹子),有一天,老板在找我谈话的时候,神采飞扬的和我说:我比较喜欢做饭,最大的梦想就是你们这些人都能成手了,然后我每天给你们做好吃的。
当时我一听这个,眼睛一亮,觉得这下和老板有得聊了。作为一个吃货,我平时也爱做两个菜,在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当做一个爱好。我脑瓜子飞速运转,想着自己做菜的各种经历,然后先随口说了一句:我也喜欢做饭!
按照我预想的节奏,接下来应该是以做饭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我和老板开始深入探讨烹饪料理,然后因为这一烹饪属性加成,我顺理成章成为老板的心腹,驶向事业腾飞的快车道,开始组建自己team,开拓分site,最终变成霸道总裁,迎娶白富美(哦对,当时没有这句话)。。。
出乎意料,老板直接打断我,说道:Leslie(我的英文名,如果你觉得拗口,你就把他看成“狗蛋儿”也成),你只有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果了,你才有资格说“做饭是我的爱好”,你一事无成时,爱做饭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一个“没能耐”的表现;你就拿我来说,我的朋友每天都会和我说:天啊,你每天这么忙还能抽出时间做饭!而且做的还这么好吃,真是了不起!所以,你明白了吗?
我彻底被镇住了,感觉老板这强大的气场随着她的语句排山倒海向我压来,在拍打着我内心的同时,让我脑袋里没来由的蹦出了一句话:
时过境迁,我愈发咀嚼到了老板这句话深意。就拿我个人来说吧,每回在家里做饭露一手的时候,母上大人都会说:早知道爱做饭,还送你读什么大学,给你送厨师学校去,早就能开始挣钱了,没准还挣得更多!当然了,母亲大人话更多的是说给别人听的调侃,内心的潜台词是:“看看,我家的儿子还能给我做饭!孝顺!”不过,即使是这样,你也能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在没有事业的加成下,居家做饭并不是一个那么能拿出来说的技能,尤其对于一个男人。
好了,行文至此,相信有朋友一定会说了:你这是不是要洒鸡汤啊,要说什么人就该事业有成才配谈爱好,否则你的爱好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DOWN到无下限的LOW逼!
您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想先说一下产生这种偏见的思维方式。说来也简单,我们的大脑其实在本质上还是懒惰的,这就使得人们去看待一个事物,总愿意把这个事物的产生原因进行简化、再简化,直到简化出一个自己脑袋能接受的根本性结论为止。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晕,但是举个例你就明白了:许多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到最后总会归为一句话:这是体制的原因!可我们只要真正剖析一个社会问题你就会发现,背后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用“体制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带过了。民众素质、官员行政经验、社会现状、利益集团博弈等等因素,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是是多个因素合力的结果。可多数人的大脑根本不愿意想得这么多,“体制问题”这个词汇简洁且内涵丰富,在讨论中这样的词汇实在是“元凶背锅,提高逼格”的必备良品。所以,在我国“体制”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体制”也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同理,一个人的爱好,原本无所谓好坏,但是这个显性的爱好却是他人认知你最简单最直观的标签。因此,你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切结果,都会让他人本能的和这个显性标签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标签在这时候就不具备一种中性的特征了,而变成了一种他人去认知你的一个最简化的工具。偏见也就这样产生了。
说到这里,我真正想说的东西就呼之欲出了:如果你想去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从两点入手,第一就是改变他这种固有思维方式,让他多角度的去看待你这个人,从而消除偏见;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就要顺从他人固有的这种思维方式,老老实实的在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踏踏实实做出点成绩,从而为你的“标签”正名。还是古人说得好: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话说回来,我前老板做饭真的是非常好吃,用料和烹调也十分讲究,从这菜品里可以读出心思和功夫的;后来随着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老板也开始和我探讨烹饪方面的问题了,有些技巧真的还真是让我的烹饪技术大为精进呢!北漂第一年,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回广西,抢不到火车票,飞机票太贵舍不得买。组长知道后,发动全组的人帮我一起抢第二天的火车票。虽然那天最后也没有抢到,但是心里真的很暖,很感动。
离职后,再也没有遇到那样的领导,也没有遇到一群交心的同事了。但每到买票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在中关村那个拥挤的地方,曾有一群人温暖了我的冬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