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意境很美的句子)

admin 2022-03-25 06:28:49

感谢邀请!

我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有诗情画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凄厉的聒噪着。小桥下流水潺潺,小桥边上的人家炊烟袅袅。我一个人在荒凉的古道上,马很瘦,迎着风走得很慢。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在冷冷的夜色里,只有我这孤独的过客漂泊在这遥远的他乡。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马致远年轻时热衷于追逐功名,却因为元朝的打压,终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这首小令是他在羁旅途中所作。

这首仅五句二十八字的小令,因其语言凝练却容量极大,情怀无限意蕴深远,结构精巧抑扬有致,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在文学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好诗词的灵魂在于它传递给读者的情感。这首《秋思》最打动人的就是它给出的画面感,以及其画面中涵盖的景物引发的无限惆怅。

我们从几方面看下这首诗的妙处。

一、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小令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浑然天成。

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十八个字九种事物,凝炼精简,而且作者没用到一个动词,却按空间次第出场,物物紧逼,情绪逐渐被带动起来,不经意间被感染得一塌糊涂。

后两句十个字,夕阳、断肠人、天涯,萧瑟逼人,只有“西下”和“在”为动词,行文到“天涯”戛然而止,只留下读者意犹未尽,陷入无限的忧郁和乡愁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们来脑补一下画面,面前是一幅水墨画,一个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中,背景里各种景物都浸润在作者营造的忧郁氛围里。

由低到高,身边藤蔓干枯,绿意全无,无力地纠缠着老树不肯放手,抬眼虬枝嶙峋,叶子消失贻尽。在这样静默的野外,一群乌鸦的叫声更使心绪烦乱。

小桥下清澈的流水潺潺,岸边温暖的小屋袅袅炊烟升起,我的亲人啊,他们是不是也在准备晚饭呢?

再把目光投向路(古道)的尽头,秋风瑟瑟,天越来越冷,你看我的马都瘦了,它快跑不动了,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山,我不得不赶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的漂泊呢?还是要继续追求功名?怎么想都发愁,我始终在遥远的他乡。由远及近,从路的尽头到身边的马,再由近及远到夕阳,最后想到自己形单影只,流浪天涯,说不发愁肯定无人信。

最后一句的“断肠人在天涯”,让主人公成为画面焦点,他身周的事物无一不让他想起浪迹天涯的凄楚愁苦,读者也为之动容。

二、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被密集的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浓郁的诗情和平仄的律动让读者忍不住反复回味吟咏。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景或物。通俗点说就是借物咏志。这首《秋思》尤为明显。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一种意象,分别是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这些意象组成了作者所在的环境,也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就不会有这首小令的诞生。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只有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并列式意象组合”的代表。咋一听仿佛杂乱无章,其实不难发现,所列意象是错落有致的,主要从空间体现出来。这一点前边有提及。先由低到高,由远及近再进近及远,最后将视线拉回作者本尊及至有转移视线到最远的“天涯”落笔,都井然有序。所有事物都在“夕阳下”这个大背景里闪烁着光芒诉说着作者的迷惘。

三、大道至简。这首词用字凝练,天然去雕饰,没有多余的渲染或华丽辞藻。就像一幅速写画,寥寥几笔勾勒,一幅游子行吟图跃然纸上。

这里不得不引用几首相关词句来深度解析。马这首词中所列景物都是“古道”“瘦马”等等“热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以及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想必马致远在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影响,可后来者居上,前两者明显不如这首纯朴、自然、精练。

学以致用,他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己处境,精选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的意象。他将自己和这些意象融为一体,物我不分,从而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表达得酣畅淋漓,一声“断肠人”,从古悲到今!

前两者中“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也是很美的意象,可是和想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符,他做了取舍,正是这种取舍,成全了意象在表达情感的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他做到了完美的“断舍离”,他用最少的字表达出了无尽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浸淫其中欲罢不能。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说说秋天这个季节。作为感情寄托的载体,秋一向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

马这首小令也不例外,也是让这首小令脍炙人口最关键的点所在。从审美角度和感情表达来讲,秋季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我们抒发离情、旅思和乡愁。

试想一下如果用春景来抒发,无论如何也不会激发读者排山倒海的苦楚凄凉情绪。

悲秋,是人们身处秋季,情不自禁产生的一种情感。由于秋景尤其是晚秋的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所以常会让人联想到“孤独”“寂寞”“凄凉”“冷寒”这些词。其中以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出名。

马致远这首小令虽然意象和情感都不出彩,但妙在它的精炼。十一个意象错落有致铺陈在画面上,张扬着惆怅,引起了所有读者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是我在学生时代看的,非常喜欢,特别有画面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荷花

上一篇:胭脂扣剧情解析(梅艳芳和张国荣的电影胭脂扣)
下一篇:读曾国藩传有感(曾国藩传张宏杰读后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