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体裁(散文诗再
0 2022-03-25
严格的来讲,汉民族确实没有属于自己的史诗。哪怕是诗经中的《生民》、《公牛》、《绵》、《皇矣》、《大明》这几篇较为完整的描述了周的开创史,亦不能称之为史诗。这几篇中篇幅最长的是《皇矣》,但也不过三十一句而已,这反应了汉民族文学的一个特点——文字简练,微言大义。而这个特征与史诗动辄成百上千行的风格大相径庭。汉民族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创作上就不贴近史诗的风格。当然,这并不说明汉文学比其它文学低等,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再有,与史诗相伴生的,一定是神话。中国上古神话精彩纷呈,但大多数表现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神际关系、神人关系的对抗,这天然的让后世继承的文学题材相对单一,较少出现史诗中英雄与英雄之间对抗故事。
此外,中国的神话保存得极为碎片,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按照鲁迅先生引日本学者的理解,造成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先民重实事而轻玄想的性格,二是儒家立世,“上古荒唐之说”不足为道。纵观中国文学,确实如他所言,更加关注现实,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价值观对此影响极大。
茅盾先生则认为,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乃是中国的神话被历史化了,而且被历史化得很早。这个说法也能解释汉民族没有史诗的原因,我们没有史诗,不需要史诗,我们将那些故事都变更成了史,而那些浪漫的想象,我们将其纯粹文学化,成为了诗的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并不像其它少数民族和国家一样有着史诗产生的土壤,我们有“史”、有“诗”,但没有史诗。
首先要清楚一点诗歌以前是一家的,汉乐府挺过没有,以前的很多诗是有调的,所以很多古诗其实是有上古传说的内容的,不过第一简洁,其次上古诗歌都是自然景观,人文和民风描写。其次,我们崇拜很早就从图腾或者多神转为祖先崇拜祖先的牛不太好吹,因为你吹你爸的牛,可能很多你爸同辈的人都在呢,所以一般史诗都是比较远古没啥文字记录的事情,我们很早就有文字体系,而且一脉相承都认识不好编故事。而且中华重诗而非那种靠游吟诗人传唱来延续历史传说。最后并非我们的古今奇谈没有,很多都是以书的形式传承下来,可能形式不一样吧,老的山海经,新的聊斋志异很多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