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害秋瑾(目睹秋瑾被杀)

admin 2022-03-25 04:29:16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临终前的这句绝笔诗,道出了1907年风雨萧瑟的恐怖氛围,却也令秋瑾慷慨赴死,李钟岳以死慰良知的两段传奇,流传至今。

这一切还要从秋瑾舍身革命说起,秋瑾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她为了摆脱封建家庭束缚,东渡日本求学,得缘进入同盟会,开始了争取女权斗争,推翻清廷统治的革命之路。

1906年,秋瑾回国后,应徐锡麟邀请,回浙江山阴管理大通学堂,此乃徐锡麟创建的革命据点。1907年,秋瑾与徐锡麟相约,联手在浙江与安徽两地同时举事,吹响推翻清廷的斗争号角。

只可惜事不机密,徐锡麟在安庆匆忙举事,刺杀巡抚恩铭后被捕残遭杀害。却也由此将秋瑾牵出,致使她亦被杀害。谁知,秋瑾被杀不足百日,曾为其监斩的山阴县令李钟岳,竟然自杀身亡。

那李钟岳又为何自杀呢?且随有书君走近这段哀怨的历史传奇。

一,革命的同情者。

李钟岳,1855年出生于山东。他出身于书香世家,18岁时就得中秀才。谁知他科考之路命运多舛,一直到43岁时才中进士,得以在朝廷为官。

李钟岳天性耿直,不堪与贪官污吏为伍,不屑于溜须拍马。因而他出仕后并未得重用,一直在浙江江山县为官。其在江山期间,就与清廷那些唯唯诺诺讨好洋人的官员不同,敢直接与外国教父叫板,其骨子里的耿直开明尽显。

要说其做事风格,皆应源于他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颇有忠孝节义的理念。

但他出仕时又逢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大潮,他亲见外国列强的欺凌,以及清廷的衰弱黑暗,他身上亦有些保守维新变法者的影子,想改变黑暗却不想改变朝廷。

应该说他就是一个新旧思想交织的矛盾综合体,他也一直以己之力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直到秋瑾事件发生前半年,李钟岳才来到山阴县任正职县令。这半年时间,正是秋瑾在大通学堂任教,宣传女权思想,宣传民主革命的阶段。

李钟岳对秋瑾的言行多有耳闻,他深深被秋瑾的学识及英气所折服,同时也对秋瑾的革命理论有所认同,因而他对大通学堂睁只眼闭只眼,任由自我发展,从未横加干涉阻拦。

由此可见,李钟岳心有革命萌芽,却未能摆脱旧礼教束缚,应属革命同情者吧。

二,力阻秋瑾被杀未果,遗憾愧良知。

话说因徐锡麟在安徽刺杀恩铭牵连,浙江巡抚得令要查封大通学堂,逮捕徐锡麟同党秋瑾。

他令杭州知府贵福办理,而贵福与恩铭是远房亲戚,却又与秋瑾父亲是至交好友,因而贵福想为恩铭报仇,又不想担杀人之名,处于矛盾中的他,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山阴县令李钟岳办理。

李钟岳源于对秋瑾的支持欣赏,他打定主意维护秋瑾。他先假意声言,该学堂正常教学,无逾矩行为不应查封。后在贵福催促下,李钟岳又开始了拖字计,一直拖延办理,只想给秋瑾时间,与大通学堂师生一起转移。

谁知秋瑾将大部分师生遣散后,却选择留守大通学堂。也许她觉得身为女人,又没有证据落入清廷手中,应该不会有事。

有书君觉得,秋瑾选择留下还有一层原因,也许她想如谭嗣同那样“我以我血溅轩辕”,用鲜血唤醒民众。

李钟岳顶住压力,也已经拖到无可再拖了,只得奉命前去抓捕秋瑾,他又慢慢腾腾故意走在队伍前面,以防士兵乱杀无辜。

他逮捕了包括秋瑾在内八名大通学堂师生后,又奉命搜查秋瑾娘家,以搜罗证据。

可他亦是草草一搜了事,尤其是秋瑾闺房连门都未让士兵进入。殊不知他这一举动竟然救了秋瑾全族性命,秋瑾房中还留有未及转移的枪支,以及与其他革命党人的书信若干,这皆是要株连九族之罪。

一念天堂,李钟岳的一个善举,也可看出他确实尽己之力,保护秋瑾及家人。

李钟岳深怕别人严刑逼供,自己亲自审问秋瑾。两人在刑堂之上,就如知己一般谈诗论道,这才留下了秋瑾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他还梦想着让秋瑾写下此次冤情,为秋瑾开释罪责。

谁知贵福根本不管这套,他直接向巡抚假报秋瑾已认罪,巡抚闻言当时就判秋瑾即刻就地处决。

李钟岳闻听大怒,没有罪证怎么就判死刑?可他身后有一家老小性命,他无法私放秋瑾。他不想面对秋瑾死亡,却又无计可施。他无奈只得满足秋瑾最后不枭首示众,不脱衣服的遗愿,以维护秋瑾最后的尊严。他亲自监斩秋瑾,亦是判了自己心灵死刑。

三,无法挣脱内心煎熬,负疚自尽慰良知。

秋瑾逝后,李钟岳也被贵福告发在此案中的拖延懈怠,被免去官职后,暂居杭州。

李钟岳面对黑暗的现实,心中愤恨无以复加,据说其临行前,将刑堂上的天平一劈两半,其对朝廷的失望亦到了极点。

他痛恨自己的懦弱,沉浸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秋风秋雨愁煞人,他的心已灰到了极点。

有书君觉得,李钟岳比较开明,刚刚被新思想唤醒,有革命思想的萌芽,却又不想摆脱忠于朝廷的旧礼教,他是革命同情者,却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因而他对君要忠,对秋瑾要义,他却无法做到忠义两全。

秋风秋雨也应是他当时的心境体现。他无力对抗列强,无法改变朝廷的黑暗,无力救秋瑾,甚至秋瑾临刑前的言行亦刺激其内心。

他既有愧悔,又有对国家前途的茫然,他还无力跳脱出忠君的思想局限,投身推翻清廷的斗争,只想选择自尽求解脱

他接连几次自杀都被家人发现未遂,终有一天,他趁家人不备上吊自尽,这一天距秋瑾死亡尚不足百日。他死时只有53岁。

李钟岳的举动赢得了世人敬重,亦得到了秋家谅解,秋李两家竟成了世交。世人修建秋瑾祠时,亦将李钟岳牌位供奉其中,以纪念其义举。

斯人已逝,感动天地的义举终会世代相传。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秋瑾遇害后,李钟岳深感内疚,自缢身亡。

李钟岳非常仰慕秋瑾的才学,常以她的诗句“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教育儿子。由于“光复军”起义事情泄露,秋瑾被捕。

由于李钟岳爱惜秋瑾,故而对秋瑾略有保护。如秋瑾拒不承认反清革命,李钟岳奉命查抄秋瑾的娘家,他担心查出证据和牵扯更多的人,故意不让手下搜查秋瑾的小屋。

审问时,李钟岳代秋瑾如宾客,为其设座,同其单独交谈。由于他位卑言轻,不得不押解秋瑾赴刑。但他答应秋瑾临终的要求,不要枭首、刑后勿剥衣服。

随后,李钟岳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后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后趁家人不备,自缢身亡。距秋瑾遇害不足百日。

辛亥革命后,秋瑾昭雪,后在西子湖畔建秋瑾墓和鉴湖女侠祠,并将李钟岳的“神位”祀于祠中,以示纪念。秋,李两家也因此成为至交。

上一篇:炒股最有用的书(炒股必看的5本经典书籍入门)
下一篇:如何形容鲁迅先生的文笔(鲁迅先生的文笔风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