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杜
0 2022-03-25
律诗经过齐梁到唐的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非常严谨的格律和法式,一般来讲是不能逾越的。但是发展过程中,有于初期的不完整,使得律诗在公认的格式上,又有一些细微的变化,《闻见瓣香录》便把这些不符合律诗正式格式的律诗格式,称之为“律诗杂格”。这里我们就从正格、杂格说起。
律诗的正格律诗大概可以分为五律、七律、排律。但是他们在格律上来讲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从七律的格式来入手,剩下的五律、七律便可以推导出来。
七律有八句四韵。每两句为一韵,每一韵为一联,共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要求对仗。而两句之间第二个字的平仄是相反,每两韵之间第二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这里我教大家个非常简单的记忆方法,就是先记住两句话,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另一句是律句中平仄是两两相换。
那么根据前面提到的规矩(两句之间第二个字的平仄是相反,每两韵之间第二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我们便可以完整的推导出律诗的正格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尾联)
而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上片推导出来的是平起,那么仄起就是按照“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推导便可。同时在第一、第三字上,平仄是不讲究的。律诗正格不管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是不是异常简单?所以律诗的格律并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律诗的杂格前面说到的是正格,现在就谈谈杂格。杂格有四类(那么我们这里选的杂格,尽量避免选唐初期的作品,以免被诟病说这不是别的格式,而是因为当时律诗不完善的原因。):
偷春格
首联便对仗,颔联不对偶,这种律诗格式就被称之为“偷春格”。《天厨禁脔》上讲“言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说直白点就是第一句先对了,第二句就不对了。这种格式也被称为“换柱对格”
示例: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丨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另外,还有李白的一首是: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里《唐诗别裁》特别提出:用这种格式,第一联对仗必须很整齐,第二联则可以用流水对或者不对仗。
麟角格
第一联和第二联之间“失粘”,被称为“麟角格”。说白了就是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三句第二个字平仄不同。
这种格式在宋人胡仔便指出来了,但是在清代秦武斌手上被定名为“麟角格”的。
示例:
《积雨辋川庄作丨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失粘”是指两联的平仄不能粘在一起,带来了音乐上的不和谐感。
以王维诗平仄为例。漠漠水田飞白鹭这里的平仄是“仄仄通平平仄仄”。但是根据上联的平仄来看,这里应该是作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
两扇格
两扇格跟麟角格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第一、二联“失粘”,一个是第二、三联“失粘”,成了上下两段,便被称为两扇格了。(《七律杂格》:谓如两扇门各自开也。)
示例:
《有客丨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四柱格
四柱格就是四联都“失粘”,谓之“四柱并立”。但是这个格式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必须是为仄起。明代王世贞就特别抨击过王维,说王维总是自己搞的别具一格,特别是那手“酌酒与君”,四联全失粘,要不得啊要不得!不能学!不能学!
示例:
《酌酒与裴迪丨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唐诗快》里讲的是这种诗体八句都失粘,是为拗体。
最后提一句,大体这些杂格,要么就是杜甫,要么就是王维。这两人占了一大半.....贴头像以镇楼之:
所谓诗的格式就是律诗的平仄格律,不讲平仄就不叫格律诗。平仄格律在诗中有四种基本格式,按首句第二个字为起,最后一字为收,即(1)、平起仄收;(2)、仄起平收;(3)、仄起仄收;(4)、平起平收。
具体平仄安排有四句话:(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2)、两联之间平仄相对;(3)、两联之间平仄相间;(4)、同类情况以此类推(相间相对相粘都是指二四六字)。
具体绝句和律诗的具体格谱可在百度搜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