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0 2022-03-25
先来看这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宋代名僧,著名的画家,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擅长画鹅、雁等禽鸟和小景。《春江晚景》组画是他的名作。共二幅。
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不仅仅在在诗、词、散文、书法方面造诣颇高,他在绘画方面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所以,他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诗作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元丰八年(1085)逗留江阴期间所做的《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这首七言绝句诗意清新:初春时节,翠绿的竹林外,三两支早开的桃花美不胜收、引人注目,似乎在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与“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异曲同工。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就往往引用这一句。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画作形象鲜明直观,可以使观者有具体的视觉感受,然而它也有局限性,因为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