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为什么乐不思蜀(为什么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
我不认为“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他的愚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分析一下:
1、小时受到了惊吓。浑身是胆的赵子龙在长坂坡把他从曹军中救出来后,刘备接过阿斗往地上摔去:“为此犬子,几损吾一员大将”,后来因此有一歇后语“刘备摔子---收买人心”,以刘备的惯常作风,这个摔是真摔,也就是说摔得很重,摔没摔坏脑子这个另说,但阿斗受到严重惊吓应该是肯定的,因此而影响智力是极有可能的。
2、长大后没有受到足够的历练。刘禅16岁继位,但在16岁之前,无论正史和演义,对其都没有笔墨,可见其没有什么具体历练。继位后,又是诸葛亮职掌内外,没有什么具体事情让他进行决策,历练少故无法增智。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一生都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唯一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是被谯周一番言语恐吓后快速作出的决策。从阴平入蜀的邓艾只有兵士2000而已,并且在绵竹之战中还有损伤。这样的决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脑子不够用。
3、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笃,把诸葛亮从成都传来,嘱咐后事,刘备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托孤之言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从其中也可看出刘备对“阿斗”智力上的不自信。知子莫若父,在古代16岁已经是可以做大事的年纪了。而且,刘禅生于乱世,如果是一个英雄,早已显现其潜力了。所以,不能把刘备的托孤之言,完全看成是政治上的考量。
也许他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本来就是一个档次,“大智若愚”的评价放在他身上是不是“明珠暗投”呢?!
刘禅被北俘获后,知道自己大势也去,还能表现出喜笑自如,丝毫不象亡国之君的样子。其心胸的开阔,是寻常人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说是为了保命,但是,要做到毫无忧虑,喜笑颜开。就是修道的高僧,也未必能做到。
但也显示出他胸无大志,不强求,不管遇到再遭羔的局面,也能随遇而安的本性。若世人都能象刘禅这般乘性,这人世间且不是要少去无限争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