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主题(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赏析)
一部非常优秀、感人的教育片。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坏孩子”,而是老师没能走进他/她的内心。
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不由得感叹,如果我人生中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也许我的人生也会和片中的孩子们一样,发生很大的转折。教育真的是一门学问,很多孩子都不是坏孩子,而是老师没能走进一个孩子的内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他。
电影并没有很多华丽的场景,色调和风格在刚开始也给人一种略微压抑的感觉。可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及唱诗班的天籁歌声,电影想表达的情感就像是一个打结的绳索,越到后面,观众会感觉到,这个绳索正在慢慢被解开。
克莱门特·马修,一个才华横溢却无处展示其才华的音乐家,内心充满爱和包容。在这所寄宿学校里,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却很认真的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老师的位置,尽职尽责,用爱去教育那些被称作为“差生”的孩子们,并且没有受到周围的老师、校长的影响,把这些孩子在心中直接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而在当代课老师的过程之中,其实马修也被这群孩子“教育”了。他几乎都快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但这群孩子不仅激发了他的灵感,还把他的音乐以唱诗班的形式进行了升华。他们之间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的形式,而是老师和学生相互成就。
另外,这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修教育身为主唱的莫杭治。
他确实是嗓子最好,且非常有天赋的男孩,但他却因此有一点傲慢,自我。马修当然也不是一味的惯着孩子们,完全用鼓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那就是取消了莫杭治的Solo部分,并且在表演时只允许他站在了旁边。这对莫杭治是很大的打击,他眼巴巴的站在一边看着那些发光发亮的同学们,被人们称赞,但自己明明是主唱,现在却被忽视。但是马修接下来的举动又让人感到,在Solo部分开始时,他把莫杭治叫了回来,还把原本属于他的Solo部分“还”给了他。这一套操作下来,也让莫杭治学会了怎么去原谅,去感恩。
1、教育理念的冲突
校长采取的是暴力施压的管教方式,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动辄就是关禁闭、谩骂甚至体罚。而马修老师则是采取了一种温和诙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
孩子们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马修老师了解他们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主动承担错误。这两种方式的不同,其实体现的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别,即行为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对立。
2、要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放牛班里的问题儿童,全是父母在二战中牺牲或者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了他们的童年,因此学校的作用就尤其关键。
但是底教学院的教育条件,又很难让他们有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机会。但克莱门马修,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
形成健全的儿童人格,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