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真的是昏君吗?(大明崇祯帝)

2022-03-14 21:01:04

1644年,按干支纪年法讲是甲申年。这一年,大明王朝灭亡了。大明(朱由检)、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大清(皇太极)四方角力,三打一,明灭,朱由检煤山自缢。

朱由检成了亡国之君。自尧舜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一位亡国之君,而亡国之君多数是昏庸无道之君。那朱由检昏吗?

在我看来,朱由检不能算昏君,也不能算明君。只能算个大众型皇帝。只不过生不逢时罢了。

十七岁的朱由检继位时,大明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上位以后,干净利落的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同时整顿厉治,整治边政,平反冤案,重新启用东林党人,全民考核官员,禁止营私结党,,给宦官划出明确的结交界线。启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委托其全全收复辽东。以他小小的年纪,表现出超人的机智,使群臣和百姓又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希望。又勤于政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大明王朝又出了一位中兴之主。

可朱由检又有自身的先天缺陷。朱由检还是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可以说是明朝皇帝中疑心病最大的一个。特别是到了统治的后期,不信任和怀疑所有大臣,朱由检一直处在对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对自己怀疑、自责两种情绪中。两种情绪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现为一会儿对朝臣痛下毒手,一会儿态度又相当温和谦虚。在崇祯朝的17年里,朱由检一共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大臣更换也同样频繁:朱由检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结果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一个让朱由检满意的官员来。同时朱由检在位期间,死于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共计有:辅臣(相当于总理)1人、尚书4人、总督和督师7人、巡抚11人、侍郎以下的官员更是难以计数。 朱由检对于前线领兵作战的高级将领,同样是怀疑加猜忌。朱由检先后用过的杨鹤、曹文诏、陈奇瑜、孙传庭、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等将领,这些将领在朱由检的信任下率兵分别同后金军以及农民起义军作战,但在朱由检的猜忌这些人却几乎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尤其是一代名将袁崇焕的冤死,等于朱由检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到了后来,为了支撑对内镇压各地农民叛乱,对外支持对金的战争,朱由检在不愿动用丰厚的内帑以及无法从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中得到助饷的情况下,不得不大幅增加赋税,名曰“三饷”——辽饷、剿饷和练饷。国库中没有钱,皇帝有钱却不想出,朱由检的这种釜底抽薪自断生路的做法,引起更大的民变。当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发现“皇库扃钥如故,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

1644年4月25日凌晨,在李自成大军隆隆的攻城炮声中,朱由检用衣带写好遗书,在煤山上吊自杀,时年34岁。李自成将其葬在昌平,后人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满清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 朱由检在衣带书上写道:“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总的来说朱由检是个性格相当复杂的皇帝,在他的身上,既有机智、胆略和高明之处,又有愚蠢、刚愎与昏暗的一面,后人对于朱由检普遍抱有同情的态度。史学家们说,崇祯是在为万历和天启两代皇帝充当亡国之君的替罪羊,历史学家孟森就曾经说过:“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他的敌人李自成在《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连反了大明朝十几年的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也只有说朱由检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可悲!可叹!


勤奋并不是明君的标准,能把国家治理好是明君唯一的标准,其他都是扯淡。国家好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百姓安居乐业,二是威名震边关。恰恰这两点和崇祯都不沾边。而且无论国内百姓,与关外局势都在崇祯时急剧恶化,最终导致大明亡国。所以崇祯只能是个昏君,而且是千古第一昏君。

老子在道德经里把人分为五类,把勤而慧分为最上成,把勤而愚分到最下成,比愚而懒还低一层。因为愚而懒只能害自己,勤而愚的人是会害了其他人的,他越勤,权利越大,害的人就越多。很不幸,崇祯正好是勤而愚这种人,所以他害死了众多的忠臣良将,害得大明百姓悲惨戚戚。害得自己自挂煤山。

所以人有雄心壮志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平淡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要不然,可能会害人害己,一如崇祯。




上一篇:人活着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感恩生活珍惜当下知足常乐)
下一篇:渣男渣女在一起会身上的事情(渣男和渣女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