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后还有多少人为何能灭蜀
豹眼刚刚回答了魏延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的原因,就有友友留言评论说:邓艾也是注定不能成功,但是成功了,这就是战争,纸上谈兵永远不能成功。
豹眼回复道:把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子午谷奇谋相提并论,就是纸上谈兵。
恰恰又看到了题主这个问题,那就说几句吧。
豹眼认为,魏延子午谷奇谋不可能成功。如果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顺利通过子午谷;驻守长安的夏侯楙逃跑或者魏延能够攻占长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及时到达会合。
但这三个前提,唯一可能实现的就是魏延能通过子午谷,其他两个成功的几率很小。这个就不再在这里详细的解说了,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
在这里,详细地说一下邓艾偷渡阴平奇谋吧。
当时,邓艾是三万大军、钟会本部十余万、雍州刺史诸葛绪统领三万。伐蜀的魏军在十六万到二十万之间,应该是魏国兵力的1/3左右。而蜀国投降时在册的甲士仅有十万二千人。
邓艾三万大军抵达阴平击败了姜维前部,此时钟会大军已经进入汉中。姜维恐怕汉中不保,退守剑阁。钟会进攻剑阁,久攻不下,无计可施。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准备退军。
此时,邓艾上书提出了偷渡阴平的奇谋: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里。如果姜维引兵救援涪城,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城,涪城兵少,那就占据涪城。
从这里看,邓艾奇谋并非一开始就想偷袭成都,仅仅是攻打涪城,调动姜维救援,钟会乘虚而入。
于是,邓艾偷渡阴平,钟会派遣部将田章跟进。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出其不意抵达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不战而撤退,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这就出问题了,姜维居然没有派兵救援涪城,守城的诸葛瞻居然不战而逃,这出乎邓艾的意料。至此,可以说邓艾的奇谋已经取得了成功。
邓艾趁机跟进,抵达绵竹,开始与诸葛瞻决战。
初战失利,邓艾亲自督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结果在绵竹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一鼓作气攻陷雒城,逼近成都。
这远远超出了邓艾预料之外,姜维居然还在死守剑阁,置成都于不顾。这就是被诸葛亮视为奇才的姜维做出的决策,难道他认为诸葛瞻一定能抵抗住邓艾,自己抵抗住钟会就行了吗?
刘禅惊恐失措,感到大势已去,举国投降。蜀国第一智谋大将军姜维都指望不上,刘禅还能靠啥呢?
从这个过程来看,邓艾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都顺利克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蜀汉本身兵力不足,而且大部在剑阁,由姜维统领对抗钟会大军。姜维想不到也没有能力去对抗邓艾。
蜀汉就十万兵力,抛开镇守永安、江州等的兵力,姜维至多能有五万左右的兵力。如果姜维率军退守,来对抗邓艾,钟会十几万大军随后跟进,也会抵达成都城下。
最后,魏蜀将在成都附近进行决战。魏国近二十万对蜀国十万,如果姜维谋略得当,坚守几个月,魏军粮草得不到保障的话,就可能出现变故,还有一线希望。
但姜维置成都于不顾,没有放弃剑阁而退保成都,成都就成了空城。根本一点,刘禅认为大势已去,没心思、也没能力再抵抗了。姜维不带兵回来,刘禅已经没兵了,这是邓艾能够速胜的关键。
对比一下魏延子午谷奇谋,魏延也不可能很顺利抵达长安城下,经过努力即便到达了长安,就五千兵力,没有攻城的器械,如果夏侯楙不投降的话,魏延就是孤军深入。诸葛亮的大军不可能按时赶来会合。
或许说夏侯楙一定投降逃走,偌大一个长安城,就魏延五千人马就把夏侯楙吓跑了?跑到哪里去?跑回去肯定是个死,投降魏延吧,还有一条生路。
一切皆有可能,但夏侯楙投降的几率有多大呢?夏侯楙身后是曹魏五十万大军,就凭魏延这几千人就想攻占长安,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呢?就算魏延占据了长安,长安也是一座孤城,诸葛亮不可能赶来,魏延最终也会失守。绝对起不到逼迫曹魏投降的地步。
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不会这么去决策的。
如果没有钟会十几万大军跟在后面,邓艾三万人马孤军深入,成功的几率也不大。
决定邓艾与魏延奇谋不同的根本原因,还是双方实力的差距。如果诸葛亮有二十万大军北伐,不要说二十万对十万,就是二十万对二十万,诸葛亮不必出子午谷,从骆谷、箕谷、斜谷任何一个路线也会顺利抵达长安城下,围困长安,不至于每次都在祁山附近打圈圈。
仔细分析邓艾的奇谋,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是意外的收获,没有想到蜀国会这么菜,让邓艾立下如此奇功。
邓艾奇谋的本意是,偷渡阴平,进攻涪城,姜维一定会救援涪城;钟会大军乘虚而入,向成都进军。可姜维偏偏不管涪城死活,诸葛瞻见势不妙,就主动撤退。这是连邓艾都没想到的事。
总之,邓艾的成功也具有偶然性,但即便不是如此顺利,起码会打乱姜维的防御体系,这是其具有可行性的原因。
魏蜀实力差距太大,魏国决意灭蜀,蜀国在劫难免,唯一的悬念是如何灭亡、多久灭亡的问题。邓艾奇谋仅仅是蜀汉灭亡的一种方式而已。
君主是否贤明,决定一个国家的气运。蜀国庸主当政,自然容易为敌所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