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打明朝(满清为什么能打败明朝)
明朝灭亡是一系列内在的、外在的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结果,不光光是军事上的失败,同时也是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外交上全方位的溃败。
不然,即便以明朝末年腐败政治下依然是东亚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般的综合国力,当时任何一个地方势力都没有办法掀翻明朝的国际地位,更不用谈明朝灭亡的事情了。
对李自成或者大清来说,他们最初的设想也并不是要推翻明朝——他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后金的皇太极只是希望成为明朝的藩属国,而李自成更是几次三番被打成光杆司令,最大的期望其实就如宋江一样被招安。只是后来机缘巧合,李自成的事业越发壮大,最后竟然能取而代之,有了改朝换代的气象。
之所以有这种局面的形成,农民军和大清朝之间彼此默契的配合至关重要。
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的史料来证明大清军和农民军之间有过某种军事或者战术上的联系,但是在战略层面上,农民军和后清军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明朝实现了牵制、削弱、打击的合作。最终,这让明朝不堪重负,彻底崩盘。
由于大顺军旋兴旋灭,最后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来的记载不多。后金则变成了大清,最后定鼎中原,开国300年,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在大清留下来的史料当中,其实他们很早已经注意到了明朝国内欲演欲烈的农民战争,他们还有着利用农民战争的想法,还派出了一些联络员去联络这些农民起义的首领们。
当时的后金国内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比如当时正是小冰河期,东北的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根本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在辽东境内多次发生的杀贫户、杀富户这样的屠杀政策,其实也是当时经济困顿的一种表现。
后金一方面跟明朝议和,一方面又跟农民军联系,就想着能缓一时之困。然而,随着崇祯皇帝自毁长城,皇太极能够绕过长城边塞,抄掠京城附近,最后靠着抢劫缓解了后金的经济危机。
后金军对明朝京城附近的战略破坏,造成了明朝国力的衰弱。同时,明朝为了防止被后金偷袭京城得手,不断地将精锐部队从前线围剿农民军的战线中抽出来防卫北京以及驻守辽东。
李自成在这段时间好几次被打的丢盔弃甲,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但是都因为明朝前线军力不足,让他得以逃出生天。
同时,在明朝国内,经过农民军常年累月破坏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不饱饭了。他们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明朝中央政府的苛捐杂税,可是正是因为农民军搅扰天下,明朝中央政府才不得不开征各种苛捐杂税去镇压叛乱。
不管事实如何,总归是农民军的兵员是越来越多,朝廷能够控制的地区是越来越少。直到1643年的时候,张献忠和李自成分别在武昌和襄阳建立割据政权,正式打出了分庭抗礼的王号,设置百官,成了气候了。
在河北、山西、山东很多地方,有很多地方听到大顺军快到来之后,官府和驿站都已经意识到改朝换代的时间到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根基已经从根本上动摇,无可挽回,明朝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南迁南京。可是在很多机缘巧合之下,明朝没有能够实现南迁,最终竟然亡国了。
这当然也与明朝君臣的错误判断有关,在明朝最后的那几个月里,其实崇祯君臣是有机会逃到南方去的。但是,出于对李自成进兵速度的误断,以及对吴三桂、唐通、左良玉以及宣大府兵忠诚度的误断,崇祯君臣在不愿意背负着在局势没有糜烂到不可收拾之前就抛弃国土的历史责任的算盘下,各种推卸责任,使得整个明朝中央中枢的决策在那几个月出现了瘫痪的状态,全国人民都在战、和、守、降中不知所措。最后,几乎是眼看着李自成兵不血刃拿到了大半个山西,而他的部将刘芳亮则从河北邯郸北上沧州,截断了崇祯君臣难逃的通路。
在这种绝境下,一直被京城视为依靠的宣大府兵20万人竟然不战而降了,整个京畿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这让李自成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西安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不仅让崇祯君臣感到措手不及,连关外的大清军都一时半会摸不到局势的发展脉络,在当北京城陷落之后十多天后,清朝在盛京才得到了北京城陷落的消息。
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竟然以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落下了帷幕,时间仓促到连给清军准备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范文程的劝说下,多尔衮决计混水摸鱼,星夜带领八旗军火速进关。
原本多尔衮没想过能从山海关过来,可是形势比人强,他本意是要从内蒙古绕道喜峰口进关,其最初的想法,不过是趁乱再捞一笔浮财。可出发没多久,就在路上遇到了吴三桂的使者。
吴三桂的使者为什么会这么巧就遇到了多尔衮大军,并且能够顺利的见到多尔衮了呢?一般的理解应该是吴三桂派出了多路使者,这叫做饱和式救援,不管是哪一路,只要能够碰到多尔衮,就能够把请东师入援的信息带到。
于是,中国的历史在那个波橘云诡的十多天里月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王朝等于是有惊无险的捡到了天下。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满清入关时的战斗力是鼎盛的!所向披靡、一路横扫千军万马,再者也是天命所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