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和吕布的关系(吕不韦和吕布是什么关系)
话说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境遇,才往往会使人产生巨大的认知误差,以至于因此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无论看什么问题,我们应当坚信,任何现实都是现象,只有仔细剖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才能真正发掘问题的核心,进而抓住要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关于吕后与马皇后这两个在历史上一头一尾遥相呼应的平民皇后,我只想说开局近似的他们最终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
一:发迹者朱元璋和刘邦的个人问题:
人是社会的主题,作为封建时代的四海至尊,一言九鼎的帝王更是如此,所以,抛却吕后和马皇后个人问题不说,作为一国之君的心思所在才是最关键的。
1、朱元璋角度而言
而在我看来,就个人气魄和度量而言,建国前的刘邦和朱元璋差相仿佛,但若从两人的起点而言,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又哪里可以和身为乡镇级别的地方派出所所长的刘邦相提并论。更何况,对于当时正浪荡无依,乞讨为生的朱元璋而言,活下去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了,更遑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所以,在他拥有端庄娴雅,饶有智略,且又为他的事业带来极大助力的妻子马秀英时,心内除了“屌丝逆袭”的激荡之外,自然还有几分感戴。当然,这之中,那种来自亲人的关怀和体贴才是最让自幼父母双亡,亲戚离散的朱元璋眷恋和不舍的。而这也就是不管日后朱元璋事业做的再大,他都不会忘记发妻马秀英的原因,因为,精明睿智的朱元璋很清楚的知道,只有马秀英才是自己的真爱,后来的女人不过是自己权势的附属品和战利品罢了,是出于男人对女色的追求和皇家开枝散叶的需求而已。
2、刘邦角度而言
相对于朱元璋的“赤贫不能自立”,刘邦的起点显然要高得多,首先他家境富裕,自幼能够读书识字,成人之后又曾因为梦想而做过一段时间的游侠,回家之后则“不事生产”继续啃老。最终在家中老父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入朝为官做了地方上的派出所所长。而在参加工作之后,则继续胡吃海喝,到处转悠,交结了一大帮“体制内”的朋友和地方上的混混,俨然行走于黑白两道之上的狠角色。虽说年过四十尚未娶妻,但却有一房姘头,且早已为其生下一子——刘肥。单就这些而言,老油条刘邦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比自幼凄苦的朱元璋不知道要丰富多少?
再说吕后一家本是单父避仇逃难而来,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吕公初见刘邦就以自己善于“看相”的由头死乞白赖的将吕雉往老光棍刘邦的怀里送。试问老辣精明、洞悉人性的刘邦又岂能看不懂吕太公的心思和意图——倚借的刘邦势力在地方上站稳脚跟。话说,这种类似于送子女衣帛的行为,浪荡江湖,生性疏狂的刘邦又岂有拒之不受的道理,所以,刘邦娶吕雉,很大程度上而言,绝不是吕雉心甘情愿的举动,更遑论“心甘情愿”了,而这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两情相悦的感情相比,就是霄壤之别了。就此而言,刘邦和吕雉原本就没甚感情基础,一旦有外遇插足,自然是松松垮垮极容易动摇的。
二:马皇后和吕后的人品心性不一样
相对而言,马皇后为人宽仁有大德,或许是他和朱元璋伉俪情深,一路上相互扶持、彼此依偎的缘故,仁德睿智的马皇后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朱元璋的辅导者和贤内助,从未有过想要“越俎代庖,参与枢机”的念头。而这就是她与吕后的本质区别,“生性刚毅”的吕雉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做是刘邦的创业合作伙伴,在刘邦“抛妻弃子”避居芒砀山时,要强的吕雉在独立操持一家的生计问题时,还要与官府县衙的人相互周旋。而在刘邦起兵亡秦,逐鹿天下,自顾自在的带着戚姬,在前线酣歌宴舞、乐不思蜀的时候,深陷敌营不能自保的吕雉更是自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顽强求存。凡此种种,自然也就在潜移默化中逼得吕后不得不蜕变为一个“手段刚强、心智冷硬”的政治家。
都说“英雄爱美女”,试问,哪位英雄好汉,不希望自己的伴侣是一个温柔体贴的红颜知己,而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强人?就此而言,而这也就是为何在吕雉和戚姬的争斗中,刘邦始终偏向“娇弱”的戚姬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与马皇后的胸怀大度不同,吕后为人较为尖刻善妒,这从她刘邦死后,对刘邦的其他妃嫔的处理手段以及对非吕氏所生的刘邦子女的打击和压迫即可见一斑。换言之,吕雉这种“睚眦必报”的秉性,素以“善于洞悉人性”著称的刘邦烟油不知之理,而在我看来,这或许也是刘邦执意要“易置太子”,而在“易太子”无望的情况下又不得重封子嗣,并为他们选择强有力 的“保傅”的原因之一。毕竟“虎毒不食子”,又有哪个父亲愿意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虎狼之口呢?但或许是迫于客观环境和帝国发展的需要,刘邦最终还是屈服了。
三:外戚家族势力的发展
自古创业垂统,开邦立极之主,在天下抵定之后,因为深知“创业艰难”,所以在治国维稳的问题上往往异常小心。而在宗法制社会里,帝国的运作除了依靠本族子弟外,还往往要依靠婚姻之族的外戚。但无论如何,“外戚”终究还是外人,是属于既要“用”,更要“防”的对象,因为“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由于特殊的血脉渊源,往往使“外戚”能够轻易的获得帝王的青睐,以此来攫取执政的权柄,威福天下,譬如“王莽之祸”“窦宪之乱”“梁冀之乱”等等,无一不是声望昭著的“外戚之祸”。因此,外戚在皇权时代的存在一向是比较尴尬的。
而与马皇后是独身一人,并无叔伯兄弟,同胞姊妹,并不存在“外戚”参政乱国的问题不同的是,吕后的家族非常庞大。而更重要的是,吕氏家族不仅庞大,且其兄弟皆是大才之人,在刘邦创业之初就凭借自己的才能真刀真枪的砍出了一条富贵荣华的康庄大道。
但所谓“瓜田李下,嫌疑之地。”一般功臣凭借其战功德行,裂地分茅,封侯拜相自然是不在话下,但身处嫌疑之地,亲为“外戚”之族的吕氏却不一样。我想,在天下抵定之际,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关于吕氏族人的封拜问题应该是刘邦最为头痛的。
首先,他与吕雉并非两情相悦的爱情,随着时势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纯粹,那就是——帝国创业的最亲密的合伙人。
其次,太子秉性“仁弱”,诸子则年纪尚幼,功臣势力庞大而吕后又极具人望,一旦事有万一,自己百战成功的大汉王朝将会在顷刻之间易主。但不封又不行,毕竟吕氏族人大抵皆有功勋在身,更何况,即便没有功勋,帝王成功而荫及妻族自己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再次,除却吕氏族人本身,吕后的每每吕鬚的丈夫樊哙又是功臣集团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从形迹上来看,樊哙显然更加亲近吕氏一些,而这就是为何弥留之际的刘邦要下令收杀樊哙的原因。
综上种种可知,在大功告成之后,原本“贤内助、合伙人、同盟者”的吕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大汉朝又一潜在的威胁和隐患。这从汉高帝刘邦“斩马盟誓,诅咒‘非刘氏不能封王’”的约定中即可见一斑了。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吕后和马皇后虽然遭遇相似却结局大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大家好,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1.首先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马皇后是大明开初皇帝朱元璋的皇后,可以说是朱的贤内助,为人和善,上至一品大臣小至黎民百姓都对她大为赞赏;吕皇后是汉代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为人狠毒,手段强硬,以致外戚专权。
2.二者的最终命运业也不同,马皇后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多年来积劳成疾,最终病终;吕后死在了刘邦之后,刘邦死后她把戚夫人弄成人彘,在政权上则独占皇权外戚专权造成民声载道,怨气升天。
3.各自的夫君的态度。马皇后与朱元璋夫唱妇随,同甘共苦,一路上互相协助恩爱如初,也把二人的儿子从小就立为太子。吕后虽是刘邦发妻,但是刘疼爱戚夫人,想把戚夫人孩子立为太子(当然最后没成)
结论:两人的性格不同,也造成了两人的结局不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