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拍成微电影的小故事(关于校园的微电影)
第三节 影视剧作的叙事方式
在讲这部分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是叙事方式?叙事在整个剧本创作当中的作用是什么?叙事方式是电影剧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为一般性说明和介绍的手段和技巧。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安排是由作者直接讲述出来的。对于影视这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叙事性是和画面造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点是它和小说通过文字唤起观众的想象是不一样的,电影剧本虽然也是通过文字描述,但是它是要描绘出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的文字,要表现出画面的可见性和动作性。这种时空的自由为电影带来极其丰富的叙事方式,我们先来看最普遍的两种方式:主观叙事结构和客观叙事结构,或者称为全知型叙事和未知型叙事。在剧本当中呈现两种叙事的视点最直接的就是镜头,所以在镜头当中从视点上分也有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两类。
一、主观式叙事
主观式叙事是指以电影剧作中的人物的口吻和视角描绘事件和情节的方式。这犹如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叙述者可以是剧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的角色人物。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以马小军的自我讲述为主,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以剧中孟烦了的视角为主,讲述的是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做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而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反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中国军民如何前仆后继地浴血奋战消灭日寇保卫抗战生命线的真实历史的故事。他们这些视角所讲述的事情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往事通过回忆来讲述。其共同点都是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所见的。
就像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到的“我们依靠这种方位的变化,从内部也就是从剧中人物的视角来看一场戏,来了解剧中人物的感受。他在攀登一座高山时,我们面前就出现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影片的景物发生变化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也好像搬了地方。……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二为一,于是双方的细想情感也就合二为一了。”随着讲述的进行,情节或是展开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或是已经经历的事情逐一呈现。但可能讲述故事的主观感情色彩会比较浓重一些,容易和观众形成一定的距离感。
二、客观式叙事
客观式叙事又叫做“全知型视点”或者“全能视点”。在电影剧作中以作者的口吻和从作者的视角描述事件和情节的方法。犹如小说当中的第三人称“他”。与主观叙事不同,他不是剧情的角色或是参与者,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进行叙述,这样的角度反映出来的态度更具有客观性,在表现上也有了较多的自由和灵活的特点。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比较贴近观众的感受的,比较善于反映生活的真实。以客观角度叙事的影片是比较多的,是比较普遍的,比如《魂断蓝桥》、《燃情岁月》这些经典影片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三、主客观交替叙事
主客观交替叙事是指电影剧本中在客观叙事时交替插入主观叙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前两种叙事方法的合成和综合。这种方法把前两种叙事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既有了主观视角叙事的真情实感,又有客观叙事的冷静客观,既兼顾剧中人的情感抒发也考虑到了观众的情感宣泄。叙事在自我叙述或回忆、幻想视点不断的主客变化,形成多时空的剧作结构。比如说《牧马人》当许灵均和父亲相见后,讲述自己前半生的不幸经历的时候,就是运用回忆再现的手法,从刚才客观讲述变成亲身演绎的主观视角,这种方法弥补了时间跨度大带给观众情绪上的不衔接,让观众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物命运的坎坷,更能激发观众的同情心。贾樟柯的电影《小武》,当他去给自己的发小送结婚的份子钱的时候,当他走入老院子,迎面是他们小时候玩比高的墙,在这个段落中就是一个主客观视角的交替,客观视角仅仅是介绍情节——给朋友送份子钱,而主观视角是为了表现小武内心的情绪——对儿时情意的怀念。主客观视角的转变,在功能上完全不一样。北京电影学院的汪流教授还认为:视点在剧作中的反映在作品中最直接的就是在镜头运用上,它也可以有从主客镜头的交替在视点上的变化情况,这种情况的运用同样可以产生一种悬念感和紧张感。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看见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正在偷一个大妈的钱包,这个镜头是以乞丐的主观视角拍摄的,所以观众是看到偷钱的人是那个男人而不是乞丐,可是大妈和车上其他的人并没有看见,当这个乞丐走过去抓住偷钱的男人的时候,那个衣冠楚楚的男人反是倒打一耙说乞丐正在偷大妈的钱包,大妈看见这个乞丐于是相信了那个男人话,要把乞丐送到派出所,而乞丐说出的实情却没有人相信,车上所有的人都站在了小偷的一边。在这段情节当中,正是因为镜头由主观转变到了客观,才能让观众知道真相:乞丐不是小偷,这样在后面的情节发生的时候,观众才会为小偷感觉到“冤枉”,才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如果没有主观镜头的展示,观众也会和其他人一样,陷入到情节中,这样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悬念感了。
前几年村里一个比我大的同辈结婚,正赶到快过年那几天,村里外出打工的都回来了。又是大雪纷飞,因为过年结婚的人比较多,做菜的师傅都找不到。正好新郎的父亲弟兄几个在村里人缘挺好的,一听说村里男女老少都开始过来帮忙。好一顿忙活,男人有杀猪的,杀鸡的,宰鱼的,有切菜的,有炒菜的,有上菜的,有摆桌子的。。。。女人就在那淘菜洗菜。。。小孩子成群结队的在那玩,老人在烧锅的旁边聊着天烧着火。。。外面大雪纷飞,大家在塑料布搭的棚子里忙的热火朝天。。。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想到这,都觉得好感动,一个村的可能有的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真有事的时候,大家都是尽心尽力的去帮忙。出来好多年了,但是每次过年必须回家,家在,根就在!文笔有限,不能描绘出那种整个村的人聚在一起的那种热闹劲!想想真是幸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