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不了读书的苦,长大后就得吃生活的苦(小时候不读书长大了干什么)
本人是70后,兄弟姊妹多我排行老幺,小时侯父母双亡,因生活条件不允许,中学毕业就当兵找出路去了。
因是从农村出生,那个年代边读书边干活,跟我同龄的沒有几个考上大学的。曾经的我徬徨埋怨过,农村的活怎么老是干不完,什么时侯能走出大山,走出这片贫脊的土地?当时我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并为之努力过。
记得小时侯哥哥姐姐们忙着干田地里的活,让我放学回家也去帮忙。栽种庄稼之前是需要松土的,那个时侯用的是锄头和钉耙,没有干多长时间,嫩手掌就磨出了泡,腿酸腰痛的。大一点的姐姐说,小孩子没有腰,歇会儿就没事了;手掌磨破了,用泥巴糊糊止止痛就没有感觉了。呵呵,通过鼓励真的坚持下来了。
一块地费了几天工夫总算把土翻完了,接下来就是打窝,这是个技术活,窝上下左右平整对齐、深浅都是有讲究的,为以后更好地生长庄稼提供前提条件。之后就是栽插品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动作。等庄稼成熟后,就是收割了。
收割季节到了。记得有次收小麦,把一亩的小麦用镰刀割完放倒在田面上,等太阳差不多晒枯以后,下午顶着烈日扎成一捆一捆的,用锚尖扁担挑。差不多七、八岁的年龄的我挑不动,围着捆好的小麦转圈子。哥姐心疼我,选两个捆得小一点的麦子帮我扶上肩,缩着脖子颤微微地挑回家。汗流浃背地连续跑了几趟,实在挑不动了就“狡黠”地对哥姐们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做完呢,我要完成作业去。
其间学习的时间不多,节假日放假、放学不是种庄稼就是挑水放牛做饭喂家畜。因哥姐们的抬爱,我连续读到中学,他们也陆续成家。随着我逐渐长大,读书无望,怎么也得选择一条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吧?当兵是我的理想,并在我十八岁时实现了。
军营里的生活是紧张又艰苦的。除了紧张的军事训练、演习备战以外,空余时间就是读书学习了。军营里训练学习的氛围很浓厚,因我文化底子薄,必须平时加倍把学习的时光找回来,才能融入这个战斗集体中去。
训练学习生活中的苦随之而来。军队里军事训练和学习都是在教官的带领下完成,如果没有文化知识就学得很吃力。首先是军事理论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你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领会吃透,就需要认真听教官讲课,训练大纲的掌握要记笔记,背诵条文和熟悉理论常识,然后做总结写心得体会。其次,把思想理论知识投入到军事训练中。平时训练中的摸爬滚打都需要文化技术和技巧的,科学的指导往往事半功倍。比如打军体拳可不能花拳绣腿,每一招一式都要融于贯通,战场上能最快的一招致敌为目的。比如电子仪器,未来战争打的是信息电子战,先进高端的军事设备摆在机房中、战车上,文化素质尤显重要,不懂就是白痴,必须熟练操作和使用才能胜任。一年几次的军事大比武,比的就是对个人军事科学文化的掌握和军事专业技术的熟练运用,在战场上能打赢,立功受奖依据就是这个。前提之下,靠的就是不断努力学习,辛苦付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军十几年转业回地方,政府安置事业单位。进入体制后,发现除了工龄工资基本一样外,文化水平、职业技能、职称都与薪资薪级挂钩,尤其是技能大专以上学校的毕业生,一入职都比你年龄大工龄长的人一样或更高的待遇。如果你想提升职务或加薪,就必须参加学习考试:首先你要有文化知识水平,学术论文有几篇,专业培训课程的经历,本领域内表现的成绩,是否获奖等等。其次你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要参加考评职称,又是一轮考试,综合评定合格后,再由上级单位测评评定、本单位投票公示。
一路走来,客观原因书没读多少,走上社会后,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最后希望青少年的孩子们,在国家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能领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的深刻内涵,能好好读书,不怕吃苦,做社会上有用的人。
读书的时候,是欢乐对时光,都是觉得最好玩,幼稚无知,也是一个快乐青少年。多少留念在心头,想起来真的是天真无邪的,不管家里有吃没吃,都要约上一个好伙伴到河边去玩耍,哪怕是摸鱼捉虾,洗澡游泳,像天天都要报到似的,真是一群的天真烂漫的懵懂无知娃娃呀!那时候,虽然穷困一点,但是,大家都是这样的,家家都是差不多的,就是那些装成讨水喝的人,也不会顺手牵羊,拿走你家的东西……好不容易,我们长大成人了,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上山下乡当知青,三年下来考上一个中专学校,就离开家里,到工作单位打拼了几十年,就已经是满头白发,该是退休的年龄了,还来不及回味当年,就已经是退休在家的人了。也道是,没有当个大官,只是一个中层干部就已经差不多了,这就是我的生活,但是,我的生活阅历还是丰富多彩的,尽管老年还有点不如意,但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生怕人生的路上,又有什么过错,满足不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