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为什么叫万岁(皇帝万岁万万岁是什么朝代)
早期时候的万岁并没有特指天子一类的人物,是一种祝贺之辞。
《韩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这就跟我们在给老人家拜寿,会祝福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也有像楚汉争霸,项羽把活捉的刘邦父亲、妻子吕后送还时,《史记》载,汉军皆呼“万岁”。在这里,同样是表达了一种庆贺、祝福之情。
还有一种,表示上天的别称,即永恒存在的万能之天。军队得胜归来,振臂高呼万岁,表达对上天的赞美,以示有上天支持,战无不胜。看到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军队打赢战争这种激动的时候会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样。老毛子在发动冲锋的时候喊的“乌拉”、日本人在冲锋的时候喊的“板载”,都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存在。
有时候万岁会用来代替“死”字,就像《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意思就是我死了之后魂魄还是在思念沛县,毕竟在古代对帝王来说“死”字并不好听,就像皇帝死了不能叫翘辫子,嗝屁朝梁,而应该叫驾崩、归天一样。
早期的万岁的使用并不局限,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
不过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传统所倡导的的“大一统”、“君权至上”以及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不自觉地深刻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任何不符合圣贤之道的行为都被逐渐视为大不敬。万岁一次也开始逐渐收回。到了东汉的和帝刘肇时,“万岁”成了皇帝的专称,臣下不准使用,是为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
不过此时对万岁一次的使用还没有那么严苛,人名中也经常出现,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隋朝战功卓著屡挫突厥、打败达头可汗后被杨素诬陷而死的太平公史万岁,唐高祖时和尉迟敬德一同降唐的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唐高宗时任梓州都督的谢万岁,唐玄宗天宝年间周玄珞之子周万岁,安史乱时坚守平原的颜真卿部将刁万岁等。
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强化,“万岁”已与最高统治者划上等号的,也就不能为他人所使用了。
至北宋时,“万岁”已完全为皇帝垄断专用。据《寇准传》载:一日寇准骑马出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结果此事为寇准政敌张逊所知而告发,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事之职,降至青州任职。
据《曹利用传》载: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汭,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
“万岁”完全退出民间是在明清。成化皇帝时发生天变、慧星冲日。皇帝召阁老万安、刘珝、刘吉讨论此事。等到万安说话时,只会高呼“万岁”,其他两人只好退出。因此万安被当朝百官称为“万岁阁老”,只知道喊“万岁”(止知呼万岁耳)。
从明朝起,大臣见君,高呼“万岁”成为必备之礼。清朝则把“万岁”之礼发挥到极致,衍生出“万岁万万岁”等叫法……
哈哈,“万岁”好像是皇帝的代名词。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政权,强化统治,汉武帝可操劳了心。元封元年春天,汉武帝登华山后发布诏书“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意思就是,我登上了嵩山之巅,吏卒听到了三声“万岁”。
意思是说神灵在向汉武帝致礼。汉武帝还说,听到呼声后他向神灵致意还礼,神灵都回应了。
15年后,汉武帝又酝酿了一出戏。汉武帝称:幸琅琊,礼曰成山。登芝罘,浮大海,山称万岁。即当他登上芝罘山时,群山都喊他万岁。
既然神灵、山石都喊皇帝万岁,那老百姓和臣民当然也喊皇帝为万岁了。#我要上头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