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哲(民科和民哲是什么)
哈哈,“民哲”这个词有点嘲讽的味道吧。是自我嘲讽那很好,如果不是,也许会有些许的遗憾吧。民哲,指没有受过系统的哲学学课的学习与训练,又喜欢思考和发表一些有关哲学方面的看法言论的民间哲学爱好者吧。中华民族是个爱讲大道理的民族,起码明清以来是这样,“民哲”随处可见,这不奇怪,国民性的某种嗜好,也正常,不必过于介意。
哲学,本质上说都围绕着如何做人展开的,不论它的展开方式是纯思辨性的,还是追求“知行合一”的信仰式的,不论它是感性直觉先行,还是理性分析为据,哲学都是人类自身的意识建构,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哲学存在了。大哲学家康德当年立下的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期待什么”,是对哲学存在价值的适当总结与勾勒,所有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哲思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回应。在这一点上讲,哲学的思想、品鉴与言说,乃是全民之权利。
但是,当然,哲学成为学问之后,毕竟带有专业专门性,这又是需要客观承认的。有些人的思想周密精严,有些人则漏洞百出,要者皆人为性的表现。民哲的水平如何,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国民思想水平的折射,是有关注的意义。鄙人的专业不是哲学,所以也是民哲一名,爱好哲学三十年,读书思想是我一大乐趣。所以这个话题,权当先是自省,同时也与同好分享吧。
我们在读哲学文字时,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容易分出作者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背景。两者的语言形态、逻辑理路、论证过程,均有较多层面的差别。我以为,以时下的网络非专业哲学爱好者的表现为例,比较容易出现的“短板”有:
一、观点与证据的组织不严密,跳跃、缺失、错位随处可见,扭曲单薄,立不起来,几成通病。民哲一般都比较简单,一个命题以为自有所得,雀跃而起,以为前贤皆废,独吾光明,单刀直入,迫不及待。殊不知,往往对对象的概念还没完全掌握,纵向横向的关系还未搞清,就开始“吹”了。这一点的确很业余,很单纯。而究其原因,是我们从诸子百家时代开始,就流传下来的文章思维,常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逻辑缺陷而不自觉,把写杂文、写感想的文人手法,过多地应用到哲学思考当中去,从而顾此失彼。中国思想的严谨度,向来是一个问题,民哲很容易继承了老祖宗这种单向思维,直觉先导,这是我们“讲大道理”这么容易的一个病灶。
二、不懂中外古今哲学之变。这里的例子很多,例如民哲们大多不能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理解为什么认为严格意义上讲Philosophy这门学科只能是“西方的”,不能随便把中西方思想命题加以直接的简单的比较。同样地,为什么说Ontology翻译成“本体论”是对西方哲学的误解,为什么中文学界会对这个词的翻译有旷日持久的至今仍未有完全一致共识的争论,相当不理解,以为是咬文嚼字,飣餖蔬盘,炫耀学问的文人毛病。同时,民哲们也很难能理解,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为啥就不再围绕着“存在”(bing)立论,玩些什么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后现代哲学,他们会茫然“这还能叫哲学吗?”。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主因是九十年代之后,国内哲学界已经不再用八十年代那套“启蒙话语”,而是学习跟从西方同一时空下的国际哲学主流来操持哲学这项事情,专业化、精细化特征日渐明显,独特的概念、非形而上的词汇、介于哲学与文学、数学之间的概念游走,非哲学背景的人,很快就听不懂了。其实这也意味着,哲学不再是“大众事业”,不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哲学不再让自己继续承担时代社会革命思想策源地的角色与责任,这样一来,民哲们就再无机会登堂共坐,论道安神了。
二、对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把握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方法论上出了问题,逻辑思维不健全,不敏感。更深层面看,中国民哲对“语言”的定位、特性和形态就一直是懵懂的,往往不知道语言内呈出的“可信”“可靠”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哲学实际上都是寄生于语言的运作,这点认知上的不足,不要说民哲,连不少只研究中国学问、没有多少深入的西方哲学训练的学术界人士,都存在。我以为,这一项弱点是哲学思维不能正确打开的致命制约!哲学方法论上的训练,本质上就是语言的训练(注意,这里说的不能等同于语文课上说的“写作训练”,两回事):我们是凭借语言构建出自我、世界和万有图景,我们的精神世界实质上就是“语言的”,包括逻辑与数学,都是一套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哲学,也可以说就没有我们这样的“人”了!这一点,民哲们鲜有领悟,这样,对哲学之为哲学的特征就很难跃上一个大的台阶,站到专业哲学的门槛上了。
三、观念陈旧,学养不足。客观地说一句,中国当代的民哲,以四十岁至七十岁这一年龄段为多,这部分人大多得益于新中国早期的政治运动才有了哲学兴趣的锻炼,才觉得哲学对自己有作用。还有文革后到九十年代,十九世纪式的启蒙理性、国学复兴热等,这几股因素,成为中国民哲们的最主要精神背景。这几者都存在较明显的感性多、理性少,扎根浅,胡椒面等缺陷。延续扩展开来,大多数民哲就出现因过浅过表面,而焦点模糊或对对象理解错误,过分相信自己所得,不知思考方式陈旧不全,所汲取的材料主体往往有显过时和业余。例如九十年代及之前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材料,例如带通俗性的国学读物等等。本来,民哲不懂外语,不能直接读原文以及相关外文研究材料,就已经注定了业余将始终是业余了,再加上这些制约,出来的东西,品质就可想而知了。
西哲如此,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也不见得好。能读原文和古注,有训诂、名物、考证、文献等方面的基础功夫,民哲中有多少个?
当然,哲学的确可以业余的,也很好玩。定位好自己就成了。
但是如果按照问主的提问“如何走出民哲,走向真正的哲学之路”,那就得讲究了。我的想法是:
一、你还是要往学术的尺度上靠。哲学命题的真伪判断,逻辑是第一大关口,这一关你必须得过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说话表述都不健全,光有启发,而立论不实,行之不远。还有就是,当今哲学系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你要设办法即便自学都好,都要认认真真的过一遍,基础要打牢。否则,哲学界的很多现象你无法面对。再者,跟哲学有关的一些知识,你要具备,例如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如果是中国传统思想方面的,还要加上古汉语,以训诂学为重点,此外文献考证,你要下死功夫把它攻下来,某些地方你还得成为半个甚至大半个专家。同时,最最最重要的,你的外语关必需得过,有能力直接读原文。
二、摸清哲学发展的脉络。西方哲学几个大时期的特征和思想主题问题,主要贡献以及社会土壤,你要很清楚很熟悉。从古希腊到罗马,从哲思到宗教,从近代理性启蒙到现代的“脱魅”,为什么会如此,内在逻辑如何演变,道理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你要理解准确,心中透彻。中国也同样,为什么先秦诸子会变成两汉经学,为何魏晋南北朝儒学衰落,佛道兴盛的意义与正反表现,唐末以还的新儒家,至现代的西化与中用之争的本相,马哲为何在中国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内马哲发展的得与失,等等。
三、改变阅读习惯。你的“主食”就不能再是那些通俗普及的读物了,要读专著。例如,要攻克两三本最经典的原著,里面的结构、命题和材料,象熟悉你自己行为一样熟悉它,包括了它们的传播史也要相当熟悉。同时,还要做到能够围绕着一个问题,努力搜集阅读一批一流的研究,夯实自己的基础。要留意大师们的治学方法,读一读他们是如何治学的经验。努力寻找学术圈中人,进行交流,观察品味他们的回应与你的思想之间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差异的地方,这往往才是关键所在。同时,订几本哲学杂志也是需要的。我们不要指望自己是维特根斯坦,对前人思想一概不理,凭一己之思,成为旷世大哲,人类也只出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吧。
四、保持爱哲学的初心。哲学的本质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思想和言说,这也注定是它跟宗教、美学、艺术、心理是许多共通之处的。保持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哲学是为了什么,你如果不是为了进入学术圈,那你就要始终保持自我的思想与行动之间的高度契合,让哲学成为你精神世界的支柱,让你看透彻,行而快哉,做人的清晰度、通透度、深度和广度,远比其他人要高。如此,你就不枉与哲学相爱一场了!
真正的哲学就应该是民哲,或者说,真正的哲学探问必须去除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要求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探寻才对。任何因为官方资助,就必须按照一定预设的思路的研究和思考,永远只能游离于哲学或科学的最边沿。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基本途径。任何头衔都只是对他过去成绩的肯定,都不代表他依然处于最前沿。绝大多数人,一生也难有一次突破性进展,偶尔的成功,往往就是他的人生巅峰了。头衔正是对他过去的肯定,从来不代表他未来还能够配得上头顶的光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