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的地位(荷马史
0 2022-03-25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天泉桥心学教法。
从此心学总纲来看,王阳明对世界的理解,强调真实存在,即“良知”、“格物”,以及人对事务认知的不同而做法不同。虽然名为心学,但更强调客观世界对人思想的影响。
所以,王阳明的学说非常容易被歧义。因为只要是你看到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格物”。你认为正确的,需要努力去践行的,即为“良知”。
心学理论的形成,和王阳明的生平有非常大的关系。
王阳明历经挫折,渐觉人性善恶。
第一桩。弘治五年,王守仁参加科举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鼓励他参加下一次科举,并让王守仁提前做一首状元赋,王守仁当下一挥而就。其他人却腹黑他,说王守仁如果中状元,必然目中无人。三年后,王守仁再次科举失利。面对父亲的鼓励,王守仁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说明当时的王阳明已经看透了一丝人情冷暖。
第二桩。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弄权,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书陈情,为刘瑾嫉恨,被借故杖责四十,贬诋贵州龙场,并于途中设伏欲杀之而后快。
第三桩。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故意将假消息泄露给宁王密探,说朝廷已经在南京设伏,准备和宁王决战,并说已经和内线宁王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商量好了对策。宁王知晓后非常犹豫,错事战机。
根据以上三件事,说明王阳明对人欲非常了解,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使得王阳明的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客观上佐证了心学的正确性。即认知以“良心”,实践至“格物”。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于平定广西叛乱的归途中。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清初编撰明史,为王守仁做传。
这些都从历史上肯定了王明阳的功绩。
主要王阳明能文能武,又是正德嘉靖两朝学术之典范,犹如南宋之理学朱熹,但是武功却远胜朱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