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
0 2022-03-25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背后可有一些骇人的故事。传说清代,有位读书人,一股风吹乱了他的书页,他诗兴大发,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这句诗就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睹物抒情,有感而发的写实诗句,但招来了杀头之祸。
这“清风”案件,侧面反映了清代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极易招惹祸殃。 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对于貌似蔑“清”的文字,如此敏感呢?
原来,满清统治者入关主政以来,对于汉人遍天下的中原,向来忌讳,由其是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
康熙年间,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有对明朝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被人告发,执政者下令把戴名世判了死刑。
并且这个案件株连到他的亲友,还有刻、印他文集的人,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历史上管它叫“文字狱”。
雍正继位后,文字狱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在家里教书。有人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坚决拒绝了。朋友劝他不听,官员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当和尚。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清的内容。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吕留良也死了,没被人注意。
吕留良的文章,被一个叫曾静的人发现了,他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打听到吕留良遗留的文稿。
张熙因此还结识了吕留良的几个学生,回来后与曾静一起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他们就秘密商量,怎么样反清?
他们知道,靠几个书呆子成不了事。曾静打听到陕甘总督的大臣岳钟琪是汉人,手握很大兵权。他想,要是能劝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看了信件,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从哪里来?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神秘地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这话从哪儿说起?”岳钟琪问。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飞的后人,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脸,把张熙打进大牢。后来他软硬兼施,终于套出了张熙的口供,于是他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可吕留良已经死了。
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挫骨扬灰,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ink-at" data-uid="110853704615" href="https://www.wukong.com/user/?uid=110853704615" target="_blank">@楂楂红
因此,“青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本身没毛病,但放在特殊时代,望文生义的话,让人想当然的理解,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认识。这句诗中包含两个典故,“清风”暗指满清统治阶层,“书”暗指江山社稷。
这句诗的真正意思是:满清统治阶层不懂得治理国家,维护江山发展社稷,为什么要在祖国大好河山上面胡乱施行。
表达了作者对满清统治阶层的不满和嘲讽,也表达了对满清在祖国河山上任意施为的愤恨和无奈,充分的体现出当时基层人民生活的黑暗。
这句诗另一层意思直指“文字狱”,讽刺满清统治阶层没有文化,不能理解汉族先辈们的知识经典,却不分青红皂白开展“文字狱”。
不仅反映出满清统治阶层的残暴无度,对汉族同胞的极尽压榨,同时也在侧面体现出了清朝的时候,顶层权贵和基层百姓之间的激烈矛盾。
后来徐俊的“清风诗”慢慢的流传开来,随着文字狱的盛行,最后被人检举告发,清朝朝廷以污蔑朝廷,对清廷大不敬的罪名将徐俊杀害。
所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作者真正的意思是借物抒情,既讽刺了别人,也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进行自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