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论世界(一纸《中庸》论世界)
0 2022-03-25
受邀回答此问题好长时间了。也很感兴趣,很想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可是将要回答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以自己的水平,不太能把握的住。故迁延至此。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说他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是没有错的。许多人说,儒家思想就是一些松散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教条。在理论上没有严密的理论架构。这大概是对儒家理论了解不多造成的。儒家体系的学术架构基本上体现在《大学》与《中庸》两部著作中。
《大学》讲的是个人修身的目的和途径。就是所谓的三纲八目。三纲是目的:一是明德,二是亲民,三是止于至善。明德就是懂道理;亲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止于至善是通过修养达到人格完善之境。八目就是人格修养的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讲的是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大学》的内容,重在知,知中有行。《中庸》的内容重在行,行中有知。因此,大学和中庸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儒家的学术体系。
儒家的学术与道家不同。道家是从道德入手,讲道论德,归于现实政治。儒家是从人性入手。《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儒家看来,一物有一物之性,一人有一人之性。性也可以理解为性格,不同性格的人,行为方式必然不同。按事物的天赋之性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从“性”着眼来审视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体现出的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自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人在处理同一事物时,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自我所处的位置,就是“中”,这是中的社会属性。除了社会位置的“中”之外,《中庸》的中还指个体的心理和意识。《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程子(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是对中庸最简单的解释。中庸就是处理问题时的不偏不倚。因为这个解释太简单了,许多人把它庸俗的解释,就变成了折中调合主义。但中庸绝对不是调和主义。
中庸是处理问题应该坚持的原则。按现在的观点来看,处理某一事情,应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客观标准。任何人来处理,都要遵循这一标准。但中庸的复杂之处在于,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遵循的原则也应不同。比如两小孩打架。老师来处理,有老师的原则;家长来处理,有家长的原则。假如两个小孩子一个欺负人,一个被欺负。两个家长处理起来,原则又有不同。只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采取了最正确的方法,就叫中庸。所以,在处理同一事情上,老师、家长一,和家长二之间的“中庸”是不同的。老师的中庸是为评判是非。欺负人的家长的中庸是帮自己的孩子改正错误,不能恃强凌弱;被欺负的家长的中庸是帮孩子纠正缺点,学会坚强,不要懦弱。
这样一来,似乎中庸就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了。事实是有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庸》也说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说,中庸的标准是看结果的,行为的结果达到了“和”的标准,行为就是“中”的,也就是中庸之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朔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不太关注过程,更加关注结果。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条条大路通北京,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一定不会错。这也是中庸的复杂之处,和难以把握的地方。
中庸之得,是以结果论英雄。但我们不可以因此把认为儒家思想是功利的,重结果就是重功利。儒家的结果所重的不是利,而是“善”。孔子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的结果,不是求利,而是求善。所以,中庸实际上是个人修身和社会行为相统一,中庸的结果就是内圣外王。孔子说,人很难做到中庸。人或许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中庸,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做到中庸,但是能长时间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到中庸,那就达到圣人的境界,也就是可以王天下的水平了。这当然是千难万难的。所以,孔子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既然这么难,一般人也做不到,是不是就不用管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如果才能做到中庸呢?儒家认为通过不断的修身学习,就可以向中庸的目标前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能学不断的学习实践,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行为处事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明。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行中庸之道,与人格修为的高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算是达到圣人之境,可以王天下了,也未必能完全达到中庸。你说中庸这个标准高不高?
限于个人水平。这个问题。就聊这么多。理解的也未必准确。欢迎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讨论。最后说一点。某一种行为标准,都是在一种思想体系之内的。是这种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大约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离开儒家思想,按现代观念为中庸下个定义。比如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调和主义。这些观点,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中庸之道,就是昏庸之道。试问那些吹捧中庸之道的人,对敌斗争讲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难道还要讲中庸之道么?封建社会推崇忠孝,忠孝怎么中庸之道呢?是不是对待皇帝半忠不忠就叫中庸之道呢?对待父母半孝不孝就叫中庸之道呢?再说那些鼓吹中庸之道的人,你家多少钱才符合中庸之道呢?是不是钱多了赶快扔到大街上去?恐怕是钱越多越好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