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有梦想
0 2022-03-25
感谢悟空邀请!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保险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无论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营销团队,还是中介公司的业务团队,都会发现增员难,增好员更难。因为你会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保险了。
保险代理人工作时间自由,学习机会多,晋升道路通畅,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拍领导的马屁。只要努力,收入上不封顶,有不少保险精英人员,拿着远高于同龄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入。甚至于收入不会低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听起来如此诱人的工作,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呢?
中国的保险业复苏差不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开始于90年代初左右。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真正的人寿险业务全国推广不到30年。但是现在无论是内勤还是外勤,都很难招募,而且企业忠诚度很低,保险业的大众口碑不好,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地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下。
第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准入门槛低,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期间风风雨雨,直到79年国内保险业复苏,仍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那个时候在保险公司上班可是一个香饽饽,跟现在的金领差不多。听说谁在保险公司上班,人们的眼神都是羡慕的。
但是截止到2018年8月,国内总共有保险公司179家,其中人身险公司一共有91家,财产险公司一共有88家。
2009-2014年间,全国保险代理人市场规模在围绕300万人上下波动。2015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加146万人;2016年,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86万人;2017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50万并首次突破800万人次。2018年突破900万,截止目前在册人力大约有1000万到1200万左右,而其背后是有约5000万人从事过保险代理人,或者参加过保险公司的培训。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驻中国,同时带来了代理人制度。97年保险业全面扩张,开始了所谓的人海战术,大批人员流入这个行业。残酷的代理人制度,使得不少高学历人才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剩下的人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这个行业的淘汰率极高。
07年的时候,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先生,曾经做了一个大概的估算,以寿险行业每年70%的淘汰率来看。从92年到07年15年间,中国从事过保险行业或者参加过保险培训的人,超过2500万。也就是说在07年的时候就差不多每50个人当中有一个从事过保险。
截止到2018年这个数字估计超过5000万,换句话讲,每20多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从事过保险业或者是参加过保险公司培训。准入门槛太低,人员大进大出的结果,就是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采取死缠烂打的方式,希望身边的亲戚朋友跟他购买保险,由于缺乏专业度,销售误导行为经常发生,导致市场上骂声一片。
好在近年来保险公司开始注意到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和吸引。不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重新回到保险业。我国的保险空间还非常之大,当百姓的保险意识越来越高的时候,不合格不专业的代理人或经纪人将会逐渐淘汰出市场,剩下的将会是真正的专业保险从业人员。
第二,由于保险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购买保险,同时保险欺诈案件也越来越多。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规模与寿险原保费收入规模呈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寿险原保费收入达26260.87亿元,同比增长85%。
由于客观存在风险逆选择的道德风险,有不少人试图通过骗保的方式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据统计,2017年和保险相关案件过千件,最大涉案金额过亿元。
自从保险诞生以来,保险欺诈就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因为保险欺诈,被保险公司拒赔的人,成了黑保险公司的中间力量,他们长期坚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黑保险公司。普通百姓在听到保险公司负面信息的时候,喜欢以弱者心态带入,不问青红皂白,只是一边倒的骂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此时保险公司反而成了弱势群体,百口莫辩。
第三,残酷的代理人制度。有业绩的时候,就是宝,没有业绩的时候,就是草。不算企业职工没有五险一金,独自扛着公司的大旗出外展业,独自面对残酷竞争的市场。虽然享受不到企业职工的福利,却处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企业的声誉。一个月没有签单,就代表这个月没有收入,压力奇大。
一旦身边的保单签完之后,残酷的淘汰机制,将会把代理人淘汰出局。离开保险公司的人,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几乎没有一个是好的。
结合以上几点,导致保险公司的口碑不好,从业人员地位地下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保险公司招募人才,扩充专业团队,在现阶段会显得相对困难,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从事保险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在国内最不保险的事情就是买保险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