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最好的方式
0 2022-03-25
没错!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奉还。而且,年龄越大,对此体会越深。
一、这句话符合辩证思维模式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比如,你失去青春,可能收获了成熟;失去清闲,可能换来家人生活的安逸;失去一笔财富,可能逼着你学会了一项技能……
瞎子阿炳的眼盲,成就了《二泉映月》;杨坤因息肉做了声带手术,成就了一个沧桑沙哑、辨识度较强的嗓音;史铁生的高位截瘫,成就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最高段位,无人超越。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不过,人们往往在得的时候会忘掉失,在失的时候有会忽略得。
有时候,主动失去一些东西,是为另外一种得到。
寺庙中,师父问弟子们:“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而且马上就要喝,你该怎么办?”弟子们有的说:“赶快去林子里砍柴。”有的说:“赶紧去附近人家去借。”有的说:“不如到集市上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所有的收获都是失去的东西成就的。
二、这句话符合功能代偿原理
研究表明,人体具有代偿功能。比如,一个人的眼睛失明后,听觉就变得会异常灵敏;一个肾脏摘除后,另一个只会变得异常强大。
我们的社会生存法则也一样,完全具有代偿属性。
特朗普在全力打压华为的时候,美国智库有人提出,如果把华为封杀得太狠,可能会刺激华为芯片的自助研发能力。但特朗普对此认识不足。结果华为接连实施了南泥湾计划、塔山计划等,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突飞猛进。
诗人余秀华的人生,可谓一直在“失去。”由于母亲在怀孕时多次酗酒,导致余秀华生下来就脑瘫,从小失去健康;母亲冷漠,父亲懦弱,导致她在童年又患上自闭症,从此失去欢乐;嫁人后经常遭家暴,失去温暖……。不断的失去,让她的渴望变成超强的想象力,幻化为意境,终成诗篇,使她成为当今诗坛奇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的东西,假以时日,要么原物奉还,要么以另外的形式归还。而这种形式,往往是上帝关上门后打开的那一扇窗。
三、这句话符合苦难守恒规律
一个人一辈子经受的苦难是恒定的,它不会没来由地产生,也不会无理由地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人们总以为林彪会打仗,是战神级的人物,应该如周郎般羽扇纶巾、潇洒自如。而实际上,组织指挥、谋划运筹是极其耗费心力的事。解放战争后期,林彪长期在担架上行军,在病床上指挥。据回忆,林彪躺在担架上,离远看担架是平的,根本看不出上面躺着人。
最近有句话很流行:年少不懂周树人,读懂已是中年人。
王朔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我看鲁迅》,认为鲁迅仅写了些短篇小说,认为我们对鲁迅的褒奖太过了。其实,这是孤陋寡闻所致。鲁迅是真正的大才,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我前一阶段在书店看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仍在出售,果戈里的《死魂灵》居然也是鲁迅所译。短短几十年人生,何以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这背后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巨大的付出。怪不得,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罢了。”
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配得上多大的成功;经历过多大得风雨,才看得见多绚烂的彩虹。
当失去以付出的形式出现,必然会在前方得到相应的收获。
结论来了:你永远不会失去什么,它只是换了个样子让你又得到了。
是你的,不用追求她会回来。不是你的,不管如何追求她,疼爱,她都不会去珍惜。相反还遭白眼和厌恶。知趣者顺其自然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