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子为君
0 2022-03-25
“君子慎独”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个人觉得,《大学》与《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大学》,程子说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大概就是入道的途径。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是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学习一下这两部经典,就会发现,儒家也是讲道德的。
《中庸》是入道的途径,是我个人的理解,没看到程朱这样表述。换一个角度,大学是修身养德。而《中庸》讨论的是儒家所遵循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庸》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天命”“性”、“道”“教”“中”“和”等等。朱熹认为,性既是理,又把“天”“理”二字合在一起,组成“天理”。还自造了一个叫做“人欲”的词,与“天理”对应。成为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但我觉得,在《中庸》开篇的第一章中,“道”应该是最核心的那个概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这段话,朱熹的解释是: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朱熹的解释加入了自己的发挥和创造。他的解释,有许多超越于原文的东西。当然,如果没有这种超越,儒学也就不会发展成理学了。我个人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人性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对自然属性的尊重,就是道,比如人长大之生,就会恋爱,让人自由恋爱,就是遵从了道。但道又是无法定义的。只能说,道是离不开的,如果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接下来,就是本题的内容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因为要遵从道的原则行事,而道又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方面,采取一种戒慎小心的态度 。人的行为,会在小的地方显露出来(是遵道,还是违道)。所以,君子在独立做决定的时候,是要万分小心的。为什么要万分小心呢?如果做错了,违反了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或说是报应。
朱熹对这段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朱熹的解释更多的是说,人在做事的时候,就算别人没有看到,那怕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做的时候,也不能亏心。这是慎独比较通行的解释。这种解释勿庸置疑是受了朱熹的影响。这种解释肯定不错。但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使得原文的内涵缩小了,把原来一个普遍性的道理,拉到社会道德范畴中。
接下来,《中庸》又提出了“中”的概念: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内容,这里就不解释了。这是儒家学说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很难说的清楚。
“慎独”二字,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就是“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慎独二字从理论上讲,可能很复杂。做起来却并不多难。这正如中庸所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儿做错了,哪儿做对了?人就会不断的进步。
现在提起国学方面,人们必提王阳明,王阳明当然是圣人。他能“慎独”,当然没错。可是,王阳明更为突出的是学术开创之功。而慎独是儒独,是儒家修身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明清时期做的较好的,应该是曾国藩。当然,其它也有很多。只要,常常反省自己,不做亏心事,说明你已经在做“慎独”的功夫了。
慎独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絜矩之道不可以离开,一旦离开就不是道了。君子应该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胡思乱想。在别人都听不道的地方,也不胡说八道。不要以为没有人发现,隐藏的再深密,只要心思一动,就会暴露。所以君子独处时,要慎重慎言慎行慎思。
比如现在有的人,平时表现不错,偶尔出个差,住酒店看见门口塞进去的卡片,心思一动,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打电话联系享受一下吧,结果被抓,丢人。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在微信群散播谣言,添油加醋去夸大事实,造成不好影响,来显摆自己,他以为群里胡说谁能找到他的,其实一个跑不了。不要以为自己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放下平时伪装,可以做一些违法违背道德的事。这说明你忘记了絜矩之道,国家法规,忘记了君子应慎其独。人做事,天在看,这天就包括我们看不见道,在时刻的约束着我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