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及其思想?(如何看待孔
0 2022-03-25
提到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法家与儒家天生敌对,其实这个观点只能说对了一半,一是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标志,儒家与法家在历史上正式结下几乎不可愈合的伤疤。二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儒法总给人感觉非此即彼,就成了定局。
再加上近代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孔批儒,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回看真实的历史,会发现,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儒法并不是先天敌对的,一个极鲜为人知的事:
法家的出现,其实受益于儒家的发展——公元前 479年,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克己复礼”的孔夫子于鲁国含恨病逝,在他病逝前的五年,魏国的一名公正出生,他就是日后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姬斯:这个人是历史上一个极端重要的人物,但往往被低估,比如“三家分晋”导致了战国时代的开端,这事,魏文侯就是主要缔造者之一。
另外,他也是西周以降第一个开启变法,使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的第一人。
而帮助他名垂青史的,就是他启用法家鼻祖李悝为相,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成就战国第一个霸主之国的宏伟大业。
由于后世的““商鞅变法”助秦国石破惊天的统一了寰宇,使人们忽略了魏文侯改革的硬币另一面,实际上,魏文侯变法是:左手法家,右手儒家。
因为李悝、吴起这一对“魏国文武双雄”,他的老师,是一名儒生,确切地说,是儒帝师,他的名字叫「子夏」,也叫「卜商」。子夏是孔门“七十二贤”,又与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等9人并称“孔门十哲”,是孔子的正牌大弟子,他实现了孔子没能实现的夙愿,那就是他被魏文侯拜为帝王师(国师)——魏文侯亲书求贤文,把当时已经年老的子夏从山东请到魏文侯「西河镇」教学,总领魏国一切国务治学与教育,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子夏的思想在孔门儒家中独树一帜,虽然他仍然谨记孔子教诲,独尊西周礼乐文化,但是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法家思维,子夏提出君子也要重利(注:史书上并未留下子夏倡导重利的箴言,但是孔子曾告诫过子夏不要太重利益,可见子夏是一个具有功利主义的人);
他的两位大弟子在魏国大显其才,这两个人也同样被后世所低估,他们是:公羊高与谷梁赤。这两人后来演变出著名的“公羊派”与“谷梁派”。一个影响了西汉,一个影响了东汉。
在他们之后,还有大名鼎鼎的韩非子与荀子,后面这两位向来被后世视为“伪儒”,因为两人都有明显的法家思想。说道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虽然自武帝起,汉朝独尊儒术,但柳宗元在《封建论》却明确的指出了,在独尊儒术的另一面,汉朝也有着法家的冷酷思想,两汉盛产酷吏,注重法不徇私。
这些,都毫无疑问是指出经过子夏、公羊高、谷梁赤、韩非子、荀子的改造后,秦汉以后的儒家实际上是「礼法合流」。
因此,近代史家常有「真儒至宋而没」之言,当是中肯评价。
韩非子提出:
人之初,性本恶。商鞅则将儒家的这种改良主张极端化了: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商君书》这种主张,完全违背了商鞅本人曾经仰慕的法家鼻祖李悝的《法经》。
毫无疑问:若问法家与儒家的真正不同到底在哪里?
答案是:孔儒并非全儒,商(鞅)法并非真法。真正的法家,与儒家其实是同源异流。
韩非子与荀子虽然主张加强法治,但是他们还是以儒家的原始主张“教化”(即人之初,性本善,需要后天引导)论为主,“法”只是针对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而提出的辅助手段而已。
所以,汉代的“独尊儒术”+“辅以法家”,实际上就是让法家思想回归了本真。
儒家跟法家的根本思想上有一定区别,但他们也能互补,如果儒家跟法家配合好了,就绝对是接近完美的治国思想!
儒家尚仁义,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两说。以各安其位为太平,以君子自强不息为盛世!
法家重律法,认为人性本恶,以法治之为根本。以明正典刑为旗帜,以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民同罪为口号!
天下若以人人平等为根基,行君子自强不息之大道。颁布律法明正典刑,众生各安其位,人之本性,是善是恶,都有其能行之道。
谁人能执律法权柄,是法家根本弱点。若执法之人都行法无度,那众生还有何盼?
君子为表小人为本,这是儒家的根本弱点。表面行君子道,背地里男盗女娼,仁义就成了“假仁假义”!
以法,律小人。以仁义,律执法者。若能行之,勉强能互补其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