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全诗几次控诉了奴隶主的不劳而获(诗经民劳原文及翻译)

admin 2022-03-25 02:16:22

《伐檀》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还是歌颂劳动的声音?

“歌颂劳动”,这种可能性接近于零,因为此诗的三章叠咏、二十四句在那儿里摆着呢。

但如果说就是“奴隶们反抗的声音”,也未必。原因在于,这首诗,是不是奴隶写的,或者说,这首诗里伐檀的,是不是奴隶。

《诗》,汉代改叫《诗经》,里面收录的305首诗,基本作于商末周初至春秋的五六百年间,就是都在孔子之前。

过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分期,主流观点认为,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从战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如果以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判断,《伐檀》里的伐木工,就很可能是奴隶了。

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结合众多的考古新发现,出现了主张中国古代并未经过典型奴隶制社会的“无奴论”意见。这种观点,以著名先秦史学者晁福林教授为代表。他著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和《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等研究著作,提出,上古中国实际经历了“氏族封建制”、“宗法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三个阶段。

学术界,对这一观点表示了广泛的赞同,并认为,这为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古史分期问题”大讨论,“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休止符”。

按照新的历史分期观点判断,西周,属于“宗法封建制”阶段,“伐檀”的伐木工,就不是奴隶,而是底层的“贱民”了。

问题在于,《诗》里为何会收录这一类的作品。

《伐檀》,是《诗》中《国风.魏风》所收七首之一,这七首,大多是“吐槽”诗。

所谓《魏风》,就是魏国的民歌。魏国,是西周诸侯国,姬姓,国都在今山西芮城,东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孔子对《诗》酷爱,《论语》二十篇,他说到《诗》也恰好二十次。

比如,《论语.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后学整理的老师的言行。有意思的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抢救入藏一批楚简,从里面整理出了一部《孔子诗论》。与《论语》一样,也是由孔子弟子和后学整理的孔子关于《诗》的系统观点,是儒家最早的“《诗》学”。这部《孔子诗论》,大约是子夏的下一辈人整理的,和孔子隔了一代人,但其价值极其巨大。

就是说,孔子不仅酷爱《诗》,而且极有研究。

这部《诗论》里,将《国风》称作《邦风》。这应当是《诗》这一部分的原名,《国风》是汉儒修改的结果。

《诗论》里,对《邦风》有如下评论——

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曰:诗其犹平门,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

这段话,大致包含了几个意思——

第一,《邦风》的内容和题材比《雅》《颂》广泛,因此,“纳物也溥”,才能“观人俗”。

第二,“大敛材”,是说采集而来,经过加工,因才适用。此即包括《邦风》中的人物,也包括其中的社会场景。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意思就是,不通过《周南》、《召南》这样的《邦风》了解社会,无异于面墙而立的傻子。

前面说到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那段话,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平门”,有多种解读,但似乎解为贵族与贱民皆可出入之门较为准确——《邦风》,是贵族和贱民都可以出入之门。

第四,《邦风》之“诗其犹平门”,干嘛呢——“与贱民而豫之”。《尔雅.释诂》曰:“豫,乐也。”贵族“与贱民而豫之”,就是通过贱民的诗歌,了解贱民的想法、愿望,大概要达到的,就是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这大约是编采《诗》的乐官的初衷,按照《国语》、《公羊传》和《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这也是周天子之授意。至少,这是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

所以,仅就《魏风》来说,就不仅有《伐檀》,还有《硕鼠》、《葛屨》、《汾沮洳》、《园有桃》等等。

不过,所有这些诗中的主角,应该都是底层贱民,包括知识分子和民女,而不是奴隶。表达的,确实是对贵族的不满。

附:《伐檀》白话译文——

1,叮叮当当砍檀树,将其放在河岸边,河水清澈起波澜。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万?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庭院挂猪獾?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白吃闲饭!

2,砍制车辐响叮当,将其放在河岸旁,河水清澈无波浪。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仓?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大兽挂屋梁?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白把饭尝!

3,叮当砍树制车轮,将其放在河水滨,河水清澈起波纹。

春不种地秋不收,为啥取粮三百囤?

不打猎来不出狩,为啥庭院立鹰隼?

那些有德君子们,从不白吃怎当真!

《伐檀》表达的,是奴隶们的反抗和怨恨的声音。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

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

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

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着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上一篇:骑马与砍杀风云三国白马义从(骑马与砍杀风云三国2.8兵种)
下一篇:上官婉儿被称为什么(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是什么官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