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的生平主要事迹
0 2022-03-25
关于郑和
事实上,普通欧美民众知道郑和的并不多,了解其事迹的就更少了,评价也就无从谈起。
在Quora上搜索郑和与哥伦布,与两人相关的问题数量是45与731,可以反映出在英语文化圈中二人知名度的差异。
所以我们只能从欧美史学界对于郑和的评价来管窥一二。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对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做了简要概述,同时也讨论了郑和航海的目的,包括宣扬国威、是否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等等,最后给出的评价是:
“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这个评价是与国内主流的认知相符的,总的来说,剑桥中国史所涉及到的郑和的部分与国内的教科书、经典通史著作相比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也有一些学欧美学者(姑且称之为学者)对郑和下西洋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考察,提出了非常独特的观点。例如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就提出,郑和是先于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航海家发现美洲大陆、完成环球航行的伟大航海家。基于此,他对郑和的评价是:
“他不仅是指挥舰队驰骋大洋的最伟大海军司令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虔信宗教和恪守道德的典范。他从未向别国要求过一寸一毫的土地——每次航行本着和平的宗旨。也许,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体现了人类内心最美好的一面——无论贫富、老幼、贵贱,人人生来平等。中国完全有理由为他的辉煌成就骄傲。”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了,甚至比国内的主流评价还要高出许多。但很遗憾,孟席斯的观点并不为学界接受,孟席斯观点的根基——他所看到的“古地图”,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伪作。笔者也认为孟席斯的说法不可信,是误读材料加上一厢情愿的结果。所以说,孟席斯的这一番评价也没有太多意义。
关于哥伦布
西方学者在通史著作中一般更侧重于叙述史实,不太会做对历史人物的定性评价,如《全球通史》与《剑桥世界现代史》中都没有对哥伦布进行评价,只是叙述了他的航海历程。关于对哥伦布的评价,我主要是从朱婷姝硕士的论文《中美中学历史教材中“地理大发现”之比较》中所提及的一套美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中概括的。
在这套教材中,主要强调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西方人也一般用“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来表述我们常说的“三角贸易”,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哥伦布在欧美已经成为了符号化的人物,是大发现时代的代表符号。同时这部教材也提及了哥伦布等到达美洲之后进行的殖民活动给当地土著带来的灾难,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一点与国内的教材也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国外主流名作、教材对郑和与哥伦布的评价与国内区别不大,也都有异见者存在,但都不是主流学说。
此外,Quora上还有一个关于哥伦布与郑和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Why is Christopher Columbus celebrated instead of Admiral Zheng He? Or other people like Leif Erickson, John Cabot and many others?”(https://www.quora.com/Why-is-Christopher-Columbus-celebrated-instead-of-Admiral-Zheng-He-Or-other-people-like-Leif-Erickson-John-Cabot-and-many-others)
高票答案给出的答案是:“Impact”,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移步查阅。
参考文献: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 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英]G.R. 波特 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
朱婷姝:《中美中学历史教材中“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回答者:邱同学
谢邀。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功绩以及他的思想范畴,不能以他几个区区文字就加巳定性入格。郑和近三万人七下西洋,与哥伦布三五几艘私家船只,是沒有可比性的。郑和近三万甲兵,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到了哪里,应该是说收复到了哪里,可是,他秋毫不犯,这就形成无为的概念。那时的财物,底孑薄是可想而知的,长期要养活在大洋上动态着的三万甲兵,在当时须要有一个较大及平安富裕的国家。不知当时明朝明政.明皇帝是怎么一种.怀仁心态,请多有针对性的进行验证。我所说的:"怀仁心态",是指郑和所到之处,以秋毫无犯。明朝令郑和七下西洋,宗旨未明未了,一大遗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