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历史书籍推荐(推荐好看的
1 2022-03-25
很荣幸有缘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是一位集智慧和道义于一身的神话人物,那么作为凡人,隐去神话光环后的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诸葛亮的神话般的描述是从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开始,那我们还原真实的孔明也从“三顾茅庐”开始,他有“诸葛村夫之称”,为何在三国演义中会有这样的称呼,原因是说他出身乡野,躬耕于南阳,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诸葛亮出身宦官世家,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父亲也曾为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也是豫章太守,只是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只能和弟弟诸葛均投靠了叔父诸葛玄门下。
而诸葛玄死后,才躬耕于南阳,过着闲时的生活,而他志向不凡,不愿辅佐庸主,自比古时的管仲乐毅,因他叔父和荆州刘表交情很好,所以他在荆州也是小有名气。恰逢当时刘备颠沛流离,事业坎坷,一心想找个有谋略的军事辅佐,于是在徐庶的推荐下,便亲自前往寻访,便上演了古今经典的君臣知遇故事“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面采用浓墨重彩描绘三顾茅庐的过程,从刘备三次访求的侧面反应出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后世闻名的“隆中对”,谋划取荆州立足,西进蜀地,进而三分天下,小说对“三顾茅庐”也是浓墨重彩的描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平常访求而已,而且后世所称奇的“隆中对”,实际上鲁肃和周瑜也提出过类似的计策。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文人墨客都渴望有明君,所以高姿态的出仕又成了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成了千古文人们心中的梦想。
在演戏中,他的出山那是时势的转折点,从此之后都是他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个人表演,“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取南郡”和“三气周瑜”等,然而,真实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传奇,甚至相差很远。在最开始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出道的“谋士”,不仅仅在赤壁之战中没有叱咤风云,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只是后来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刘备被迫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游说孙刘联盟,对孙权慷慨陈词,至于“舌战群儒”和“借东风”等都是子虚乌有,“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更是张冠李戴,但是赤壁之战胜利虽然没有诸葛亮多大的功劳,但因游说有功被刘备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地位并不是很高,并没有实权,与关张没法比较的。刘备取荆州后,进西蜀之地,都没有把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他,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事凤雏庞统,而诸葛亮也是担任后方协调粮草。刘备取西川后才被封为军师将军,和前面相比,这次是实职,这个时候才有了军国实权。但是仍然是负责粮草供应,每当刘备外出时,都是镇守城关,负责供应前线粮草。
后来和曹操对决时又是带的投靠不久法正,刘备为何每次都不带他随军出征呢?原来刘备知道诸葛亮为人持重,只善于内政不善于机变,不是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他的军事才能是在后来指挥北伐的战役中,演戏中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掌握朝中一切大权,上演“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亲自领兵数次北伐,路经岐山只有两次。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有不少议论是诸葛亮并不善于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客观的说,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不善于出奇兵,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果综合评价算得上合格,但并没有千古流传的那样神乎其神就是。
那为何诸葛亮还会被后世传颂呢,是什么东西使他流芳百世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鞠躬尽瘁,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面对后主扶不起的阿斗,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而他死后家中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秋楷模,另外是他的治国方面的能力,使得落后的西蜀地区有了比较的发展,用人赏罚分明,再有就是治理少数民族事务做的很好,“七擒孟获”虽然说没有那么传奇,但确实是在平定西南地区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使得当地百姓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直到现在,西南地区的百姓仍然对诸葛亮怀着深深地崇敬和爱戴。
不是神话了,而是事实其实比神话更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