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解读(什么是道常无为而不为)

admin 2022-03-25 01:19:50

谢邀。

怎么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通俗来讲,是指“得道”的手段。我们追求“无为”,是要在“无为”的宗旨下得到“无不为”的效果。并非就真的是“无所作为”。

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其实并不难理解。“道常无为”,“道”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人体会、感觉、捉摸得到的,“而无不为”,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间万物。

所以才说“上善若水”,非常接近道的形态就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却是天下生灵不可或缺,我们受它的恩泽,却忽略它的存在,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它也不需要我们的回报。这就是水,就是“若水”的“道”。

这种状态也并非它追求得来,而是它本身的属性。它不会因为你的感恩而对你青睐,也不会因为你的忘恩而凉薄,是以“天地不仁”。万物之道其实没有感情,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我们得到也好,失去也好,看上去都和它没有关系,其实又都是它的背后规律在运行。

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是不是觉得听了很多废话?你懂了就不是废话。

而实际上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三十七章,全文是: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先秦的思想家们都是在为统治者建言。说到底百家争鸣其实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也就是说为了让统治者治下的百姓更加安生乐业。

儒家通过礼法限制百姓,同时也要求统治者;道家促进统治者无为,让百姓自由发展;法家通过严格的法规来约束百姓,实现统治者的目标。从大的角度来看,都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只是治理的方式或宽松、或严酷。百家争鸣,争的是如何管理百姓。

所以,这“道经”的最后一章,我们只需要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就能够理解老子的意思,顺带着理解老子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这个上面说过了,大概就这意思吧。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就是顺道无为)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饱暖思淫欲,当老百姓自我发展过剩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这里指超出正常的欲望。我们就要用“无名之朴”来教化或者惩罚他们,让他们去除或者干脆不产生这种不应该的想法。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何谓“无名之朴”?是指道家指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

说到底,就是要统治者不要多管闲事,让老百姓自己修养生息。当老百姓心生贪欲的时候,就要用“道”来教化他们,让他们也变得平和安宁,天下自定。

“无为”只是手段,目的是“无不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教化,让老百姓安生乐业,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中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所以,老子又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需要手段来控制火候的,绝不是放任自由,进入无政府主义状态。

这才是老子的治国之道,看上去啥都不做,实际上啥都做了,但不要让被统治者产生被做的感觉。

不过这种理念放到当今人口爆炸,信息爆炸,全球资源掠夺的社会环境下,是基本行不通的。

我们看《道德经》,还是多从哲学和精神层面上追求提升比较合理。这一点,也不是本人意见,而是自汉武帝抛弃黄老之学之后,中国人共同的选择。

道,修身足以,谈治国,实在是无力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我觉的做人要去伪存真,保持真善美,爱老携幼,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一颗平常心!

上一篇:天命难违是什么意思(事在人为,修言万般皆是命)
下一篇:原耽好听的广播剧推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