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故事(王阳明的故事四则)
0 2022-03-25
谢谢题主。
王阳明是继孔孟之后心学儒学集大成者,如何理解他的“心无外物“命题呢?
1.什么是“心”?王阳明的心,是指人的感观的主宰,即《传习录》所说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眼、耳、鼻以及皮肤等,均在心的周围,接受心的指使,没有心的感应,世上便不存在事物。而心属于人,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心的本体是什么?是性。儒家认为天下万物都有上天所赋予的性,性是万物的本质所在,“天是性之源,性是心之体,”“尽心即是尽性”,天下一切道理和本质都在这个性之中,而性的主宰就在于人心。
2.什么是“物”?“心外无物”在中国哲学中易被误读。王阳明的“物”,不是指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物体,王阳明对物的阐释是:“意之所在”便是物,就是说你意识能够抵达的就是物;物,就是人的意识的观照。王阳明认为,物即谓是事,“道即事”。道与事一致,道便存之自然,没有心之动,也就没有道之现。“如孝就是孝亲孝父母一事”,“中无孝之念,也就是无孝之事,”即所谓的心外无物。亦如王阳明所说,南山中有一棵开花的树,你没有看见时,这花树便处于静谧无知之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就是说,你没看那花,花与人两不相干,花对你来说没有意义,只有当你看到那花时,花才进入你的心,成为你意识的对象,你心中才有了花,花中世界才有了你。
3. “心外无物”命题的意义“心无外物”可见王阳明非常重视内心的体验以及事的磨练,对待事物首先在于自己内在的探究和意念,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故,人是宇宙主宰,远离了人与性,一切皆归于寂静和虚无。另一方面,“心即理”,“心外无物”,告诉人们一切要从心开始,从自己做起;心与天理同在,从而去主宰世界,让世界归于宁静和谐。
再次感谢题主。
所谓心外无物,应该是一种高度关注自我体验,进而做到不在意外界事物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重视内心的感觉,不为外物所牵绊。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心外无物是非常难的。作为一个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人,我们不可能不在意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也很难阻止外物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却可以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断深化对人对物的认识,端正自己的三观,辩证对待外界的影响,努力使自己活的更加阳光,自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