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及其思想?(如何看待孔
0 2022-03-25
刘邦曾经最讨厌儒生,经常爆粗口辱骂他们
,开口闭口就是“老子”长、“老子”短的,甚至往儒生戴的帽子里撒尿以示轻蔑。
叔孙通是秦朝博士,他是在刘邦攻入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归降到刘邦的。当时的叔孙通穿戴着儒服儒帽,刘邦一见他就面露厌恶。叔孙通赶紧换了衣着、改了装束,刘邦再见到他时脸上才有了笑容。
天下一统,准备登基的时候,刘邦交待臣下说:仪式一定要从简,秦朝那些苛严的仪式一概不用。但是这么一来皇帝的威严就无从显示了。
而且,那些追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大臣们有好些本来就是缺乏教养的低俗之人,他们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在他们的脑海里没有尊卑之分、君臣上下,只有兄弟之谊、江湖习气。因此在饮酒之后常常会在金銮殿上吹嘘争功,大喊大叫,甚至拔剑乱砍,无所顾忌。刘邦感到头痛,却又毫无办法。
于是叔孙通对满面愁容的汉高祖说:“我知道您一向厌恶儒生,不过我会和一班鲁国的儒生给陛下弄一套朝廷仪式,可以让您的朝堂之上秩序井然、尊卑有等。”
无计可施的刘邦答应让叔孙通他们去试一试 。于是叔孙通到鲁国故地,招集了三十名儒生,回到定陶。再加上皇帝随从人员,还有他的学生,共有一百多人,按照儒家的礼仪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场所里进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叔孙通请刘邦去观赏、检视。刘邦很是满意,便下令让文武百官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进行练习。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正式举行朝仪大典。按照礼仪,天色平明,负责传令的“谒者”便到指定位置,带领不同等级的官员依次进入宫殿,然后大殿上负责指挥的官员发出号令,群臣们小步疾走,恭敬地站在殿下台阶两边:功臣武将一律列队站在大殿的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文臣一律列队站在大殿的东边,面朝西。在王公大臣肃穆列队完毕之后,皇帝才坐着辇车出来。
而后由传令官高倡仪式,按官阶高低引导诸侯王以及文武百官分批向皇帝拜贺。
整场气氛肃穆庄严,文武百官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没有人敢大声喧哗、每个人都是毕恭毕敬。
刘邦不禁大加赞叹,说:“我今天才体会到当皇帝是如此的尊贵!”
众所周知,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然就带有万物齐一、重生厚养,甚至是超然世外、蔑视权贵的成分在内,这是大一统的皇权所不能容忍的。
而儒家的君臣父子、人伦纲常、尊卑有等的理念恰恰能够突出皇权的尊崇和高贵来。
再就是儒家思想里的修身、齐家的部分,可以被统治阶级用来钳制人们的思想、巩固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与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相比,积极入世的儒家对于统治阶层来说更有利用价值,更值得推崇、宣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有了统治阶级权力的推崇,儒家的发展自然是别家难以企及的——这里面自然也包括道家长内。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千百年来被推崇的所谓的儒家其实是被人阉割处理过了的,与孔子的核心宗旨早就大相径庭了。
不然。
从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庄子》看,对儒家孔子的仁义忠孝持批评态度,儒家文化应在前。
道家鼻祖老子,儒家鼻祖孔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孔子问礼于老子,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代。且,与孔子同时代的不是作《道德经》五千言的老子,而是作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老子。
《史记》有三个老子,写两本书,一本是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一本是上下篇五千言的道德经。
作五千言道德经的老子有两个,一个周守藏室之史,一个孔子死后二十九年的周太史。这两个老子一个比孔子晚出生,也有可能作道德经。另一个老子与孔子不同时,但无证据比孔子早。也有可能为同一人,周守藏室之史,周太史,职务相当,名称不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