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多少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了多少年)

admin 2022-03-24 23:49:56

谢谢邀请!

反复阅读《资治通鉴》后的心得体会

我于上个世纪1968年文革年代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之后,在谋求工作和劳动之余,反复阅读了《史记》、《三国志》,尤其《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并不断地获得了一些新的体会。当然,也包括《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后来又陆续接触到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周谷城、蔡美彪诸位史学家的当代史学著作,此外还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改革开放后学术环境的日益宽松,阅读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现在向诸位简单地汇报一下阅读《资治通鉴》的情况。

一、《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共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北宋司马光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编年史,从战国三家分晋,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止,涵盖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包括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历史时期,共记述1362年史事。现代白文版正文约四百万字(另一说为三百多万字),中华书局1956年整理的竖排繁体带胡三省注释版本,包括胡的注释文字,全书共六百万字(6000千字)。参与《资治通鉴》撰修的,除司马光总裁主修之外,还有司马光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资治通鉴》自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开始编撰,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前后共用19年时间完成。关于司马光,这里可以涉及一个众人所熟知的小故事:上个世纪小品相声演员赵丽蓉、侯耀文合演过的一小品里提到的“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同时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故事里的这位儿童长大后,就是编纂《资治通鉴》的著名历史学家,也是著名政治家的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生,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前三朝官至御史中丞、翰林学士,至哲宗即位,做了几个月宰相,卒于元祐元年(1086),年六十八,追赠太师温国公,后人尊称司马温公。生平事迹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六之本传。司马光在神宗朝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谪居洛阳15年,期间以书局自随,潜心修史,完成巨著《资治通鉴》。自述其动机有二:第一,融汇诸家史籍,成一家之言。第二,总结历朝得失,供人主借鉴。故名曰《资治通鉴》。宋朝统治者支持《资治通鉴》的编纂,英宗时,曾特别恩准司马光的编撰机构设于朝廷的崇文院。崇文院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图书馆,藏书甲于天下,院藏史料丰富,即使司马光被贬官洛阳期间,神宗也准予其随时派人至馆检索查阅。司马光赖此修史,才有条件媲美前贤司马迁得览皇家图书的便利,避免了私家藏书力薄之弊。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总修通稿,自身博学多识自不待言;而他所选用的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均是一时人选。刘攽精于汉代史事;范祖禹熟悉隋唐文献典章;刘恕则有通史之才,上下数千年,巨微之事,了如指掌,因此分担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部分的撰稿;司马康有文字学方面的专长,可检阅精审所用史料文字,有他参与撰修等于同步勘误。另外,四人与司马光政见相合,思想一致,因而相互配合默契,最终协助司马光出色地完成撰修《资治通鉴》的千秋不朽之业。当然,同修诸君虽然同预修史,实际上只是博采史料作长编,对材料,参与讨论;至于总持大纲,笔削取舍,都是司马光自任其劳。这见于记载,也有其手写的《通鉴》永昌元年提纲真迹(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为证。提纲改动甚大,增添痕迹很多,手迹清晰在目,由此可见其勤劳认真程度。至2015年,《资治通鉴》成书已经930年,一直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史记》并列为华夏文化之双璧,蜚声海内外。《资治通鉴》内容繁富,求实考信,史实表述精当,行文流畅,从而成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不可不读之书。另外,《资治通鉴》考评前世兴衰得失,拾遗补缺,通鉴警戒后人,有资于从政,因此也应该成为各级领导者的不可不读之书。除后世的影响,《资治通鉴》在南宋史学界即产生了引领一代风气的重大效应,由此又有几部与其相关的重要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一是李焘(1115~1184)的《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记北宋九朝史事,卷帙庞大,史料丰富,在同类史书中比较杰出,是后世研究南宋史的必备之书。

二是袁枢(1131~1205)的《通鉴纪事本末》42卷,不但成一部书,而且独创了一种史学体例,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或跨年度的事集中起来,仍按《通鉴》年次,抄上原文和论赞,每事标上一个题目,如“秦并六国”“光武中兴”等,共239条目。此书为阅读《通鉴》提供了很大方便,后世影响较大。

三是朱熹的《通鉴纲目》,从《资治通鉴》中摘要节取事实,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观念陈腐,事太疏阔,少有史料价值,只因朱熹在封建时代名气太大,加上不少人图省事而流传甚广。顺便提一句,后世清人毕沅(1730~1797)有《续资治通鉴》行世。该书220卷,上接《通鉴》,下讫元代,编年仿《通鉴》,虽有著名学者章学诚预事,但文章实出于众手,谬误颇多,不过以巡抚、总督(历任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之名气领衔当时而已,价值远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

二、阅读《资治通鉴》的体会

1、《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资治通鉴》虽然和《左传》《史记》一样,有相当篇幅内容描述了军事活动或直接写到战争,如楚汉之争和垓下之战,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赤壁之战,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燕与代国(北魏前身)的参和坡之战,西魏宇文泰与东魏高欢决定存亡的沙苑、邙山大战,五代周世宗的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等等,但流血的政治——战争, 毕竟并不直接等同于政治。而且,“资治通鉴”资治又通鉴,顾名思义,首先是对政治要有所资益;其用意也确实贯穿着为人君,包括统治集团提供治国理政可资借鉴的史实和戒勉实例这条主线。相比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资治通鉴》作者的主要着力点。结合现实说到封建政治,那么就不能不提到《资治通鉴》对历代王朝周期律内腐败现象的揭露。对此司马光秉笔直书,描写是很细致到位的。他揭露的现象有些也是触目惊心的,有警世意义。比如西汉末期的宫廷裙带政治,王莽势力形成的曲折、渐进过程及主政后果;腐败日甚使东汉外戚、宦官集团逐渐作大,中后期交替操纵朝廷政治和干预皇帝废立;西晋贵族官僚贪纵不法货殖谋利相互斗富成风,锦障五十里,一餐十万钱,赤石脂,珊瑚树,都是那时著名的典故;更有甚者王恺每宴因客人拒饮而随意处死劝酒家妓,有时一次就斩首数名,石崇则私下指使亲信在长江上杀人越货抢劫客商;隋炀帝杨广做太子、坐皇帝时的奢靡荒淫;唐玄宗、杨氏外戚以及上层统治集团天宝年间的腐化堕落……这些现象让人看到了许多王朝走向衰败,甚至灭亡的深层原因,启迪人们深入思考。当然,除了晋朝等少数王朝之外,几乎每个王朝的前期,少数的中期也会纠察弹劾官员,进行反腐败,但每个王朝后期却无一例外都堕入了腐败怪圈,为什么?除了现在人们通常解释的制度、体制原因之外,司马光在“臣光曰”的论赞里提到:首先从官场开始腐败,官员道德滑坡丧失廉耻,最终才导致人心变坏世风堕落。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他引用欧阳修的话总结说“……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由此可见,官员,尤其高级官员的道德水准,包括教化功能和整饬官员队伍,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应该说,这种见解,时至今日并未过时,值得政治家们深思。所以说,《资治通鉴》应该成为各级领导者的不可不读之书。2、《资治通鉴》的最大缺点。《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考信精当的史书;但也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浓厚的史书。书中有186篇“臣光曰”以及直接引用前人的史论,除了议论魏蜀谁为正统以及世道人心变异对王朝政治的影响等少数文章有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之外,大部分论赞思想陈旧观念保守,多从封建礼制,即当时意识形态的角度议论、赞许或批评人和事,远不及《史记》每篇末尾的“太史公曰”简洁并有独特见解。甚至也不如陈寿《三国志》每篇末尾品评人物的“评曰”文字有价值。《资治通鉴》叙述史实的文字固然没有出现当代史家,如郭沫若、翦伯赞、周谷城、吕振羽、范文澜等人以论代史的偏颇,但这些夹杂在正文中的“臣光曰”却也显得陈腐僵化,尽管司马光文笔流畅,逻辑严密,也难掩此瑕疵。

三、《资治通鉴》的读法

1、有古文基础要读原著。不要迷信改革开放后的大量炒作的所谓古文今译印刷品。要摈弃走捷径思想。许多白话文本,制作极不严肃,翻译也很不准确,关键词语,尤其典章制度方面会误导读者,如果做学问会误事。读原著下功夫,理解了,其实很有可读性的,故事性也不差,比如武则天、唐中、睿、玄宗时代的宫廷斗争,非常错综复杂,有些细节描写很生动,能引人入胜,文章整体表述也非常精彩。2、《资治通鉴》成书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谁能看一遍,其中只有王胜之一人通读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均属翻看几卷,甚至数页即止者。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篇幅太大,除专业研究人员和个别爱好者(毛泽东读17遍)之外,一般人要通读,在时间、精力上都很难胜任。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学不好学的问题。司马光本人也意识到这一难处,他曾想另编纂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即《资治通鉴》简本(当今有专家这样做,如由蔡美彪主编将范文澜、蔡美彪等所著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版﹞12册400万字压缩整理出一个40万字的《中国通史简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以方便普通读者),但《资治通鉴》的编纂已耗尽了他的生命,使之衰老至发脱齿落的地步。况且,其时他已年届65岁(辞世前三年)实在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后世想简化《资治通鉴》的,上文提到有南宋朱熹;清代还有一个吴乘权(字楚材),即编注《古文观止》两位编撰者之一的吴楚材。朱熹的《通鉴纲目》生搬硬套《春秋》模式,成了兜售封建正统保守观念的教材,且行文如上文所言失之疏阔:疏是疏漏,阔是空言大而无当。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思想观念上步朱熹后尘,治学理念及文字表述均拘泥于为《古文观止》作注套路,意在传导一种史学表述的简化方式,不但不成功反而显得死板干巴。因此,两者的“《通鉴》简编”既没有可读性,对真正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学术参考价值。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不认同走捷径的做法;但除了做学问以外,一般也不提倡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死板读法。现代生活节律快,时间浪费不起是其一;其二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事无巨细、毫无选择并无太大必要。完全可由自己读过的书或看过的影视作品导引,来阅读《资治通鉴》有关卷目或章节。比如结合小说《三国演义》可翻阅、浏览其汉末三国时段;观赏电视剧《汉武大帝》,由此及彼研读其相应汉代篇章;甚至觉得《贞观长歌》不太理想,也可以从勘误的角度翻阅其《唐纪》的有关内容……等等。以上是个人的管见和点滴心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不吝赐教!

根据史料记载啊,各种文献,因为他的工作就是管理史料档案的

上一篇:怎么一星期瘦10斤(一个星期减肥10斤方法)
下一篇:如何理解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的区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