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的是什么(论语学而篇
0 2022-03-25
当然是学而知之的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意思是: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困惑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困惑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人群中最下等的人了。”
根据智力聪明与否,孔子把人们分为四个层次。虽然他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实际上世上没有这种人。孔子希望人们通过学习达到“知”。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20章)连圣人都是“敏以求之”的“学而知之”者,我辈更多的则属于不是“敏以求之”的“学而知之”者和为用而学的“困而学之”者。
去掉“生而知之”者,实际上智力聪明与否只剩下三种人了,这三种人的区别取决于学习与否。主动学“而知之者”为上,“困而学之”者为中,“困而不学”者为下,孔子还曾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第2章),如果按我们这个上中下的“公式”套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能人的先天智力是有差异的,因为同样学习的人理解能力也有差异。但不管怎么说,只有学,才能“知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知之”甚多;“困而学之”,也会受益。天才出自于勤奋,成功出自于努力。
孔子说自己少年贫贱,为谋生才掌握了许多技艺。其实古之圣贤哪个没有经历过磨难呢,包括孔子的前人舜也是“发于畎亩之中”的。用孟子的话来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真才实学来源于实践,古今成大气候者莫不如此。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过磨砺,缺少生活实践,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工作能力不一定强,生活知识不一定丰富。《礼记·学记》就说:“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真正的君子也要有技艺。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就要学些技艺,做些杂事——不一定要求很精,从而成为多能多才的人,进而促进学习兴趣。
孔子的思想是,孝是做人的根本。以孝治天下,把仁爱的思想推广到天下,天下就会太平。
孔子教育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因材施教。
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描述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的学问是学来的,不天生的。
人之所以要学习,只有经过做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否则即使大学毕业也跟一个牲畜没什么区别。现实中不就有,大学里是个高材生,经过精心策划给自己的母亲杀了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