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都有哪些(世界上最好背的
4 2022-03-25
第一部分(简介)
“北宋五子”指“理学宗主”周敦颐、象数学家邵雍、“大化”秦人的“关学”领袖张载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
第二部分(周敦颐思想)周敦颐的思想体系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太极图说》中,其中基本显示了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结构,回答了诸如世界是如何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应该如何修养等问题,其中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无欲等一系列概念,也成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周敦颐在长期以来儒、佛、道融合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佛、道的某些思想,融入自己的儒家哲学体系中。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周敦颐认为是“无极而太极”。
他把道教的无极视为宇宙的本原,把儒家的太极视为无极的派生物,由无极而为太极,由太极的阴阳运动而生五行,由五行的运动而生万物,生男女,万物生生变化无穷。
由此,周敦颐借助于道教的无极概念便比较好地解决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发生、发展与统一问题,从而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本体论方面的依据。
同时,周敦颐也提出了“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在周敦颐看来,正像世间万物因有不同禀赋而形色不一那样,人也因为心性受感万物而有善恶之分,“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因此,他主张“主静”而“立人极”,“无欲故静”,“主静”就在于“无欲”,“无思”“无为”是一种精神内省功夫,消除欲念,达到无所欲求的境界,这样,人通过内心的道德修养,遏制思想,制约情感,不偏不倚,“定之以中正仁义”,使个人行为符合封建伦常标准。
第三部分(张载思想)大约与周敦颐同时,张载也在关中举起了儒家的旗帜,他摒弃佛、道,敦守儒经,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教育弟子。
他在政治上提倡三代礼教,并亲率弟子实践封建礼仪、道德。
他在认识论上提出的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在人性论上提出的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在宇宙观上提出的元气本体论等,都是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
张载发展了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传统,丰富了宋代新儒学的宇宙本体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体由气构成,万物的本源是太虚,而“太虚即气”。
《正蒙·太和篇》谓:“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是可以认识的。
万物的复杂变化“神”乃“气所固有”。这种变化又有其规律,“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因此,张载进一步推论为人要“穷理尽性”,要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以改变气质之性,以发现自己的本然之性,以使性与天道合一,以达到内外一致的诚的境界。
第四部分(邵雍思想)在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中,除了周敦颐、张载之外,还有邵雍。
邵雍的思想贡献主要是在对于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规律的探讨上。
所著《皇极经世》一书,基本上是根据其师李之才所授“物理之学”来铺陈敷衍,而后创造了象数体系来概括宇宙的一切的。
他认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又说:“太极,道之极也。”“生天地之始,太极也。”世界万物均由一个总的本体“太极”演化而来,然后“一分为二”生出阴阳,“四分为八”生出八卦……依次分化,遂生世间万物。
邵雍还指出太极为心。以心为太极,则宇宙万物生于心;宇宙的法则就是我心的法则。
由此,邵雍认为人的认识并不在于如何把握客观外界,而是如何认识自心。
他以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与人体的构造并无太大差别,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则有四肢,故而最终天地与人合一。
这样,邵雍便将儒学原来的经学传统转换为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程颢和程颐思想)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宋明理学的体系便大体形成。
而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正式形成,还要归功于程颢和程颐。
二程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其思想中心都是“理”或称“天理”“道”。
程颢说:“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把它当成万物本源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程颐也主张天理论,他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理派生出来的,它们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同时,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与封建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父子君臣,常理不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理的原则“推之而四海皆准”,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要“顺理而行”。二程把封建的等级制度与伦理原则,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在二程那里,既然理是宇宙本原,那么,认识理、体认理的真谛也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
程颢突出宣扬“良知良能”说,认为“良知良能,皆天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他明确宣称:“心”生来就具有知万物之理的“良知良能”,“心是理,理是心”。要使自己的心不被外物所迷,必须超然于物质、精神的欲望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天理。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穷理,而理为人内心所固有,只是被外欲所诱惑,使理、心不能会而为一。
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人欲往往导致天理的丧失,为此,认识天理应“求于体”、“求于内”,应主动地“存天理,灭人欲”,极力克制自己的欲念。
这一概念也成为宋明理学家们专门讨论认识论的重要命题。
第六部分(总结)总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道教《太极图》与儒家《周易》之学的结合物,糅合了儒、道。同时,他还著有《易通》。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宣传了儒家的道统论,讲论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一切皆本之于“无极”,以“自无极而为太极”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开始使用“理”这个基本范畴,并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加以解释。
邵雍用象数学来概括宇宙间的一切。宇宙间的一切都有“数”,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他所推衍的象数构成并发生变化。他对太极与道的解释,与张载、二程的某些思想都有相通之处。
张载十分重视本体论,在《易说》中提出“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他区别了所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理一分殊”思想,提出“穷神知化”与“穷理尽性”的认识论。
张载思想中,从天理论、道德论到认识论,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
到了程颢、程颐,他们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把具有自然之性与精神之性双重意义的“天性”改造成为一个高度抽象的、精神性的结晶体,以“理”或“天理”作为世界的本原。
这样,通过周、张、邵、二程的努力,儒学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过渡终于完成,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后世合称他们为“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如下
一、周敦颐(1017~1072)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
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太极图说》等。
二、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
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包括《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渔樵问对》和《无名公传》。
三、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人称横渠先生。
著作有《西铭》。
四、程颢(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
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五、程颐(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
著作有《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