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赏析姜夔(kui二声)的这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之前,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这首词的写作手法中来赏析,大家看完也许会觉得,填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看题目,《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点绛唇是词牌名,一般写词不会按照词牌的意思去写,就会在后面注明写作的大意、或者时间、地点,也可以词开头的第一句注明,比如这首可写成《点绛唇·燕雁无心》,但是姜夔的这首《点绛唇》正解是丁未冬过吴松作,意思就是丁未年冬天路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所作。
我们看下全篇,首先说明一下这首词是点绛唇的正体。正体就是基本的写法,和其相对的是变体,由于篇幅关系,今天我们只说正体。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先看正体的平仄规则(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平是今音里的第一声或第二声,仄是今音里的第三声或第四声。注意古音(古代的读音)和今音(现在的读音)在平仄上是有区别的,比如燕在古音里是平声,而在今音里是仄声,初学宋词的朋友还是按今音来写,这样容易入门。中的意思可平可仄。这两句的大意是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作者在这里把燕雁比作自己,道出了漂泊之苦。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这里将山峰拟人化,更加衬托作者本人孤愁的心境。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大意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这里的第四桥就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天随是人名,唐代末期著名诗人陆龟蒙,姜夔很喜欢陆龟蒙,经常拿陆龟蒙自称。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大意是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作者在这里打破时间界限,同一地点,一古一今,让人感觉作者就是和陆龟蒙在一起,好像他们在进行着心与心的对话。
我们通看全篇,首先了解这是双调,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为上调(上阕)。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为下调(下阙)。上调三仄韵,意思是每小句句尾字,心(xin)、去(qu)、苦(ku)、雨(yu),三仄就是去、苦、雨,三韵(脚)(为u)去、苦、雨,下调四仄韵。四仄就是住、许、古、舞,四韵(脚)(也为u,和上调保持一致),这个很关键,如果没有仄和韵,这首词就是失律。
这首词的大意不难理解,也没有很深刻的背景,和写作文一样就是上调写景,下调抒情。但是用词浑厚、宏大而且十分飘逸,并利用了拟人、比兴、怀古的手法,从意境上可以看出姜夔不愧是宋词大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词性大发,做上一首,也许你的作品一不小心,千古留名。
(由于我对古音的理解不深,请友指正,码字很辛苦,加个关注吧)
谢谢您的邀请。姜夔《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淳熙十四年(1187),由杨万里介绍,词人前往苏州见范成大。这首词作于途经吴兴之时。在一个秋雨潇潇的日子里,词人凭栏远眺,有感于自己困顿落拓的身世,顿时生出厌倦尘世的念头,不禁想要随陆龟蒙而去,披蓑戴笠泛舟寒江度过一生。但古人已逝,词人只能空自怀想,感时伤今。上:写景,景中又寓情。将"燕雁",''数峰''拟人化,大雁自在飞翔在云间,在满怀心事的词人看来这快活的大雁是无心的,此一笔衬出词人心情的沉重。数峰清苦,这也是词人的感觉,雨中的群山显得凄清愁苦,其实不过是词人内心愁苦罢了。下:直接抒情。在首二句中,词人便直接胸臆,呼喊道要随陆龟蒙同住甘泉桥边。"今何许"三句感叹无穷。陆龟蒙这样的人如今安在?眼前除了那长短不齐的柳条被西风吹得乱舞,什么也没有,境界凄苦之极。(姜夔(1155一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