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有什么意义(九九重阳节
0 2022-03-25
首先,我认为先要分清楚你所谓的“喜欢”是什么动力驱动的,再来分别分析给予你建议。
一般来说,喜欢看书,大致有三种动力:1.兴趣驱动,也就是单纯的觉得喜欢,好玩或者当做爱好;
2.需要驱动,要么是工作目的,要么是学习目的,总是不排斥地带功利性地喜欢看书;
3.“成长”驱动,也就是一种融合自我兴趣和希望读了“有用”的目的,来喜欢看书。
接下来我分别就这三种给予“高质量读书”的建议:1.兴趣性的喜欢读书:
这个我个人的建议是首先找出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读的书,然后顺着读,不要去想如何记住内容,因为一般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总是会印象深刻的。
就拿小说类别中的推理小说举例,如果你真的喜欢看这类的小说,一般看完都大致会记得主要的故事,即使你以为你不记得了,看了就忘,其实那些深刻的情节是会被记在你脑中的,等到下次有差不多类型的情节出现,大多数情况你一下子就能联系地记起来。
这时,要想“高质量读书”,我比较推荐使用思维导图,
用简单总结的关键词去网状式(树状式)地高度概括整部书的内容。
然后看着一般就能联想起来,也就阅读到了整本书的精华,就是“高质量读书”的结果。
尤其适用于小说类和工具书这种逻辑性强的书籍。
2.需要性的喜欢读书:
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带着目的,用奖励自己的方式去“高质量读书”。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段时间内会需要一些专业书籍的帮助,比如读书时的教辅,工作时关于职业技能提高的书。
这个时候,其实动力已经很足了,毕竟最后得到“成功的结果”时,就是让自己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而额外的给自己定下的“奖励”,则会让这个目的推进地更加顺利。
以学习历史为例,按照想要达到的目的,比如大致了解中国历史,或者欧洲历史,世界史等等,尽量把目的分精细,比如先了解宋代历史好了。
我一般的做法是选取国内研究宋史比较权威的史学教授所编撰的书籍,然后回按照时间线和空间线分别分区,把整个历史划分为一个个小模块,然后再选取关键的历史事件搭配时间节点,做成类似巴掌大小的“知识卡片”,然后进行反复阅读。
再加入奖励模式,比如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多少,然后搭配完成的小奖励,像我就喜欢用零食或者增加每个月的买书基金等等。
这样一来比起单纯的摘抄或者记读书笔记会更加高质量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得到好的效果。
当然,不同的书籍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普遍还是推荐思维导图加读书笔记,甚至是写书评的模式,这样看完书后,一般隔一段时间再反复看个两三遍,基本都能记个大概,需要用时联系起来也快。
3.“成长”性的喜欢读书:
这一点就是典型的兴趣与需要结合的最理想喜欢读书模式了,到了这个部分一般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读书习惯,只要顺着自己的习惯,一般就不会错了。
以我为例,我的阅读量算比较大的,习惯偏好历史、文学和一些工具类的书,当然也会有目的性的挑选适合当前工作或者专业需要的成长书籍。
于是我一般会同时看两到三本书,一本最感兴趣的(通俗小说偏多),一本严肃的,学术的(历史或纯文学,科学方面的),一本就是工作,专业相关的偏工具类或者学术类的书,偶尔还会搭配搞笑的漫画。
这样穿插着看,是很有利于记忆的,因为人的大脑在看比较严肃的,学术性,或者没兴趣但必须要学的书籍是很容易累的,但是这个时候再转换一下,看一些喜欢的,轻松的书籍,大脑得到放松之后,再重新看“累”的书籍,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而我也会选取不同的方式加强记忆,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和书评一一对应不同类型的书籍,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不要产生抵触心理,尽量顺着自己的兴趣点,然后穿插一些不太喜欢,但很需要的,这样一来,高质量的记忆书中的内容,就很容易了。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考试,要读一些教辅类书籍,可以先从全面的角度去读,再分成不同的细节来记忆。在读之前先整理目录,掌握整本书的脉络,对这本书的内容走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内容,把书越读越薄。
如果是为了兴趣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可以记一些笔记,也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来记录,读完之后把自己的摘抄和笔记整理一下,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讲给朋友听,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进一步加深记忆。
读书其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积累的过程,想要从某一本书里获得太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在我看来每一本书都好似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只有多读多看多思考,从不同书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个问题,才能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况且同样的知识并不只会出现在一本书里,看的越多,遇到的几率也会越大,通过一遍遍的复现,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