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红楼梦的读后感(红楼梦前15
0 2022-03-25
各位朋友好!感谢题主给我参与答题的机会,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欢迎交流讨论:
《狼图腾》这本书是带有自传体性质叙事小说,同时又可以说是作者的文化思考笔记,——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汉族学者长时间深入异质的文明腹地,对于华夏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以及海洋文明所作的宏观思考,因此应当从人文关怀和文化比较的视角去阅读,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小说的精神内涵。
我初读这本书是在2005年1年,以后又多次阅读,并作过读书笔记。我的阅读体验是:至少要阅读两遍以上,第一遍为通读,主要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心理活动等文学叙事内容;第二遍以上为精读,向文化历史、民族习俗、文明比较等更深层面开掘。如果以线索来说,第一遍通读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顺序阅读;第二遍及以上精读则是以本书后面所附《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引发的思考为线索,作历史回望式的逆向阅读和面向人类未来的展望式阅读,在时空穿梭中展开文化和文明的比较,以完整体会这部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阅读:
首先,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阅读。作为一部小说,《狼图腾》在文学叙事上是十分精彩,引人入胜的,几十个“狼故事”相互连贯,一气呵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入细致,读来给人一种电影式的画面感。尤其是作者对主角之一“小狼”的刻画,更是活灵活现,通过饱含深情、栩栩如生的描写,一个高贵的、可爱的、充满灵性的“小狼”形象呼之欲出。这样一种把狼当作主体,而非客体来描写,在以往的汉族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少见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与狼之间的碰撞、冲突、交流、互动这条主线才坚实可靠,使得这部小说更具张力,从始至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顺理成章地将读者的视角由“狼”这一具象引向“图腾”这个文明的内核。
其次,从历史思考的角度来阅读。众所周知,这部小说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大视角,对于多种文明所作的比较和思考。在小说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把人类历史上那些迄今为止悬而未解的一个个疑问提出,并借由“小狼”引发的文明碰撞,对诸如“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何以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域由来的深层次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这些宏大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思考,相当于对中华文明做了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因此成为小说中相对于故事之外的一条暗线。对于读者来说,惟有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把握这部小说的内涵和精髓。
第三,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阅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华夏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西方海洋文明这三种文明形态作为分析对象,分别用黄色文明、绿色文明和蓝色文明作为象征。在对三种文明的比较中,作者提出了“说到底,世界文明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民族国民性格的竞争。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的基础之上的。华夏民族要赶超西方,就必须在改变农耕民族存在和农耕民族性格上痛下功夫”这一论断。以此为立论基础,作者向历史回望,大胆地提出,在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两句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四个“不”字,即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华夏民族的狼精神和狼图腾的假设,进而发出“中国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转换,而更基础、更具决定性的却是国民性格的改革和转换”的呼唤,将这部小说的意涵上升到国民性改造这一人文层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本书创作的年代——2004年,作者即针对草原生态被破坏的残酷现状,在反思中面向海洋文明,较早地引入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使这部小说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以上这些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加以细细体会。
总之,以通读和精读相结合,从文学叙事、历史思考、人文关怀三个层面来阅读《狼图腾》这部小说,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内涵,体会到这部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以上是我基于个人体会所作的回答,希望能够给各位朋友以帮助。
作为文化领域的学习者、思考者、创作者,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探讨,您的阅读和关注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代入着看,要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书里的描述,体会环境与心境。把自己当成书中世界的一部分,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看完之后,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看待,会得到更多的东西。就算很久以后忘了内容,但是当时的感觉也不会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