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情人节发给情人的话
0 2022-03-25
谢谢邀约。
今天推送的题目是:“为什么说古代的元宵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本人对题目的观点不可苟同!
本人认为,这是对古代元宵节文化的亵渎,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贬低和污蔑。古代的元宵节和情人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绝对扯不到一块,如果硬要往一块拉扯,那绝对是痴人说梦、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盲人摸象的论断和观点。
关于题目中的问题,我上网查了一下相关内容,某“民俗专家”的依据如下:
1、元宵节是古老节日;
2、元宵节张灯结彩,赏灯、观看秧歌、旱船等民俗表演人流通宵达旦,络绎不绝;
3、元宵节是中国古代难得的两性接触的机会。“一见钟情的很多,有些原本就是情人”。
4、引用了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诗句印证。
本人反对“古代元宵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的观点如下:
1、至今为止,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学者或专家指出过古代的元宵节是情人节这一叙述或论断,更没有看到官方说过。
2、中华民族是崇尚道教、儒教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是遵循道德规范的民族,古代的女性更有三从四德的约束。因此,不可能像某“民俗专家”认为的那样。
3、古代对女性的约束:我们先来看一下三从四德是什么?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指女性未嫁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和约束。
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其次要求女子要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三是端庄、稳重、持礼,不能轻浮随便;最后要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
“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男人在外面从政、经商、种地,女人在家内做饭、持家、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
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就形成了在居处、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障碍——“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礼教。
古代的女子修养的要求还有:清则身洁,贞则身荣;内外各处,男女异避;立身端正,方可为人;女处闺门,少令出户;莫从游行,恐他恶事等等。
由此可见,古代对女性约束的道德规范、乡规民俗是很多的、苛刻的、严厉的。
4、某“民俗专家”说的因为元宵节起源悠久、闹元宵演出项目多,更有观灯赏月等机会,为男女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场所。殊不知古代的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使女子在元宵节出来观灯赏月,哪能没有家人的陪伴。
5、我们可以从很多古装戏曲中更容易看出来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出去读书是男扮女装。《花木兰》中花木兰替父从军也是男扮女装。如果不是男扮女装,女子是出不了大门的。
6、我们都知道,上了年纪的都见到过古代女性必须裹脚,这种陋习就是约束女性只能在家围着锅台转,不能够随便迈出大门。
7、我们从历史古装戏中了解到,古代男女谈婚论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利用元宵节赏月、看民俗表演的机会偷偷地谈情说爱过所谓的“情人节”。
8、别说古代女子没有过“情人节”谈情说爱了,就是解放后中国女性婚姻都不能自我做主。我举几个例子:
(1)我是60年代出生的,我就是媒人介绍的婚姻。我小的时候我们村里没有一人是自由恋爱的。
(2)我亲姨夫30多岁患肺结核去世,我姨守寡把两男两女一手拉扯长大,我姨现在还健在。
(3)我小时候,老家我家隔壁有位老太太70岁左右,她曾告诉我说,媒婆给她介绍对象时告诉她父母亲,男孩长的好,十里八里都找不到他长的模样。到了结婚拜天地的时候,她悄悄掀开头上的红布偷看了一眼她男人,个子又矮,又罗锅,丑的样子确实如媒婆所言,十里八里都难找到他这样的丑陋嘴脸。即使这样,她和这个丑陋嘴脸的男人生育了两个男孩,一个女孩。这个丑陋嘴脸的男人也是早早就死了,她独自一人守寡把孩子都拉扯长大。
古代的元宵节就是情人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了,元宵节都会有灯会,年轻男女都会在晚上出来赏月放花灯等等。
其实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我们知道,古代女人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对女人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种情况未婚少女很难见到同龄异性。但是元宵节是个例外,这一天是狂欢夜,没有门禁,而且,这天未婚少女可以结伴出城赏花灯,放花灯祈愿,赏月等等,古装剧大明宫词中也有描述,你说,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