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水
0 2022-03-25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佛经里有“能缘心”和“所缘境”的说法,“缘”就是攀缘,能去攀的是我们的心,心所攀缘的对象就是“境”,而“界”则是界别,也就是界限,比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自的所缘境,互不相扰,这个就是“界”。
境界的原始含义境界的原始含义,就是指眼睛观色,耳朵听音,鼻子闻香,舌头品味,身体触质,意识思考,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活动范围,互不干扰。
比如颜色就是眼睛的“境“和“界”,眼睛在颜色的范围内活动,可以识别各类颜色,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可以捕捉到事物的运行轨迹,这些内容眼睛都使得上劲,但过了这个“界”就不行了,比如声音、气味等等,眼睛就识别不了,眼睛无法捕捉声音,也无法识别气味。
其它鼻子、耳朵等的道理也一样,也有自己的“境”和“界”,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就是意识,佛经里讲,意识活动范围不受限制,前面五个,眼、耳、鼻、舌、身,它们能攀缘的,意识也都能。
佛学中有一个术语叫“五俱意识”,是意识的一类,也就是说,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意识可以分出一部分,与它们一起活动,“俱”就是同时、同步的意思,比如眼睛活动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眼俱意识一起参与活动,其它也一样。
境界的引申含义“境界”一词,随着佛经传入我国以后,运用的频率逐渐加大,范围也不断拓宽,按照它的原意来讲的话,比如说我的眼睛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内容,就可以说我的眼睛比你有境界,或者说我的境界比你高。
按这个逻辑引申开来,我们可以说,凡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效果,都可以被称为境界高,或者说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的三种境界,道理也一样,是依次递进的,后面接着前面,一步步的提升上去,比如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就是指思想见解上的境界,站得高看得远,这个见解的境界不同了。
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见识上有了境界,行为上的境界也跟上了,层次也相应的在提高。
最后“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最后的收获,境界也大不一样,经过一翻寒刺骨,终得梅花扑鼻香,求仁得仁,诞登道岸。
总结总之,所谓境界,含有层次高,程度深等含义,是指做到了别人做不一的事情,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层次和效果,随着它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我们只是糊里糊涂的到处用,却逐渐亡失了它的出处和原意,今天将它拿出来,搏诸君一笑,若有不妥,还请见谅!!!
我这样理解:凡是情景交融,引人共鸣的诗词,就是有境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