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要读书》读后感(为什么
0 2022-03-25
谢谢邀请!
《甲午风云》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爱国官兵的形象,使得北洋海军、甲午海战这些历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这种效果是学术论著所难以企及的。
也因此,很多国人对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印象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影响。由于创作拍摄的时间较早等问题,事实上《甲午风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充斥着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虽然挑一部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尤其是挑一部半个多世纪老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多少有点抬杠的意思,但考虑到这个电影是很多国人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挑一挑影片中的错误也有了超出影片之外的以正视听的价值。
《甲午风云》中的史实错误遍地,归纳起来,主要的地方有下面一些:
一、大历史叙事的混乱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争,但是在叙述顺序上为了服从剧情艺术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明显的颠倒混乱。最主要的就是,在甲午丰岛海战之后,突然插进了一段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的内容。
而真实的历史上,1894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发生于当年的5月份,丰岛海战则是7月25日的事情。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1·刘步蟾
《甲午风云》电影中,受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影响,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奸猾小人。而这实际上是源自于北洋海军洋员泰莱在回忆录中的故意扭曲描写。
三、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2·方伯谦
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丰岛、黄海二战逃跑,最后被清政府处死。而在影片中为了加强戏剧性,是在黄海海战中逃跑时被水兵李仕茂当场杀死。这个桥断,实际上是出自对《甲午风云》剧本创作影响很大的话剧《甲午风云》,只不过话剧《甲午风云》在进行艺术夸张创作时,将历史人物的真名都改去,显得更为谨慎。
四、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3·丁汝昌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于威海保卫战时自杀殉国。《甲午风云》电影里,丁汝昌却被提前到黄海海战中中炮阵亡。
五、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4·邓世昌
《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因为擅闯二堂,以及在李鸿章检阅时为民请命,被李鸿章下令革职、摘去顶戴花翎,以及邓世昌愤懑不已弹琵琶明志等。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化编造。
六、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5·王国成
《甲午风云》中,水兵王国成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围绕王国成的故事基本全是艺术创造,大部分和历史不符。
七、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1·炮弹装沙子
《甲午风云》拍摄时,使用的军舰道具主要是人民海军装备的清朝军舰“永绩”号(人民海军更名为“延安”),舰上所装备的主炮为苏联制B-34型100毫米舰炮。受此影响,影片中出现的火炮细节、操作过程,以及弹药,体现的实际都是B-34型100毫米炮的内容。
也由此,历史上北洋海军弹头内装沙子的克虏伯实心弹,被演绎成发射药筒里的发射药被人换成了沙子。事实上,参战北洋海军军舰的中大口径舰炮都是弹头和发射药分离式,根本没有发射药筒,也根本不存在发射药被换成沙子的事情。
八·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2·万金油威海
历史上,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出没频繁的基地是旅顺、大连湾以及威海。而在《甲午风云》电影中,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几处地点简化成一个符号化的威海,抓日本间谍在威海,李鸿章阅兵在威海,王国成谈恋爱在威海,邓世昌弹琵琶在威海,连北洋海军护航大东沟,也变成了从威海出发。
九·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3·黄海海战前的军事会议
影片中,当北洋海军完成护航返航时发现日舰,此后丁汝昌召集各舰舰长一起到旗舰开会讨论。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这种临战前还有功夫开大会的事情。
十·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4·美帝国主义帮助日本
影片中多次出现美帝国主义暗中支持日本的桥段,诸如在外交活动中拉偏手,以及日本军舰打着美国国旗作掩护等等。这些艺术创造,都是20世纪50、60年代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十一·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5·日本海军只有4条军舰
《甲午风云》电影中,出场或者出现名号的日本军舰,只有“吉野”“浪速”“秋津洲”“西京丸”4艘,其中“吉野”被塑造为日本司令官所在的旗舰,“秋津洲”被塑造为一艘鱼雷艇,“浪速”“西京丸”则成了打酱油的军舰。这显然和真实的历史不符。
(活跃度仅次于“吉野”的鱼雷艇“秋津洲”)
因为这种设定,于是影片中将“撞沉吉野”赋予了撞沉日本司令舰的重要意味。
而影片中,无论是击沉“高升”,还是击沉“致远”,都成了鱼雷艇“秋津洲”的活。
十二·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6·中日双方服装全错
影片中,北洋海军军官穿着的是一种历史上根本没有的白色军服。而北洋海军水兵穿着的也是历史上根本没有的胸口带着圆形补子的军服。
(影片中北洋海军的军事会议。近景里的军官们穿着的全是莫名其妙的白色军服,但诡异的是,背景里的几名群众演员所穿的似乎却是清代海军军官服原品)
(影片剧照。可以注意日本舰长军帽上那个抠掉了青天白日的民国海军帽徽)
至于日本海军的情况则更可怕,实际上穿的主要是中华民国军服。日军司令官身着的是一身民国海军大礼服(混搭了陆军大礼服肩章、日本勋章、民国嘉禾勋章等等),鬼头鬼脑的日方舰长则是直接穿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的美式军服,其军帽似乎还是原品,帽徽也是直接用的国民党海军帽徽,只是把帽徽上的青天白日给抠掉了。
除此之外,诸如抓日本间谍,“致远”舰炮弹打光等等,也都是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就不再一一赘述。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如改成《甲午风云》中有哪些和史实相符的地方更具有难度。毕竟,从这部电影中挑错太容易了。
最后补充一句,从电影中挑史实不符之处主要的目的不是批评这部电影,而是提醒电影不等于历史。按理说这原本是个常识,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有太多人的历史知识源自影视作品。
我想,对老的经典电影《甲午风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鸡蛋里挑骨头,完全是无病呻吟或无事生非。众所周知,《甲午风云》是历史题材的故事片,不是历史资料或记录片。所以,为了增加故事的逻辑性、趣味性、思想性,在不改变基本历史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对一些细节或枝节做些修改,也是无可非议的。现在总有一些人,闲着没事干,就爱找些吹毛求疵的问题来哗众取宠,博公众或媒体的眼球。类似的问题还有像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不是个坏人,实际上是个乐善好施的绅士什么的等等。我真的不明白,对于文学作品中虚构或改编的的人物,那些人干嘛非得去没事找事地对号入座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