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友人的诗(描写送别友人的
0 2022-03-25
胡适这一句要掰开来看,就是胡适否定的是什么?
李商隐诗写得不好?恐怕不是如此,李商隐的诗才虽不惊天地,但可以说是“泣”鬼神,李商隐的艺术成果有目共睹,这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结合古人评价,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李商隐诗写得过于“隐晦”,让人不明就里,还由于太美,所以总是要猜一猜他到底写的是什么?
这正是“只恨无人做郑笺”的源渊。
我不喜欢胡适,更不喜欢他的诗。但不可否认,我对他评价李商隐的这一句话持半个保留态度。
所谓的厄运,真正的解释是,李商隐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就是世人突然发现,原来把诗写得隐晦,再用一些迷离的典故,竟然能让诗歌产生如此精美的艺术效果。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意义,一首再普通不过的诗,把其中的一些词换成典故,再把诗意写得含糊一些,就会变得唯美绝伦呢?
是的!
点铁成金!
也就是说,写诗的时候,情感可以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构思也可以变得可有可无,只要是嵌入典故,弄得云山雾罩,自然会产生一种迷离之美。
古代文人需要写诗的时候太多了,皇上宴会时要写,上官视察时要写,同僚喝酒时要写,别离时要写,升官时要写,致仕时要写,总之除上拉屎撒尿以外,任合场合都可能产生需要写诗的情况。
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啊。写不出来怎么办?
用典故堆积呗!
于是一发不可收搭!
宋朝诗人已经开始这么玩了!始作俑者就是大诗人王安石,他经常在诗中嵌一些典故,或者出处,虽然达不到隐晦,但看上去确实精美非常。然后就是黄山谷,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诗写成了迷宫,写成了考题。
当然,在他们眼里,他们尊崇的不是李商隐,而是杜甫。因为杜甫诗很多地方都用典故,甚至在细心之下,可以发现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所以,宋人用典标榜的是杜甫,但写出来的效果却更像李商隐。因为杜诗无论如何还是可以让人看明白,可是他们的诗中的某些句子,实在是典奥难寻。
杜公之后,元白,韩柳,或是刘禹锡,顾况,杜牧在写诗时均没有大量采用典故的情况,一直到宋朝。尤其是北宋江西诗派。
所以,到了南宋,这种诗风被人所质疑。毕竟诗歌不是证明自己多有学问,可是讽刺的是,南宋的诗除了陆游以外,写得并不比北宋好多少。
明朝人也是质疑这种用典故的方法,可是连明朝人自己写诗也情不自禁的跟风起来。
杜甫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李商隐可以用典,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典?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误差,
杜公用典,不误其义。
义山用典,只为藏情。
李商隐也有许多不用典故的诗句,照样也是美的。之所以写成《无题》那种模式,应当是别有苦衷,一是心中所爱已嫁他人却偏偏在世,相思无计却不能明言,所以隐晦。二是以物发兴,表达事业孤苦,因为事实是他有背叛之嫌,所以可以说是自讨苦吃,自然无法像普通诗人一样感怀际遇。
所以,李商隐的隐,是无可奈何的隐。
但是,后世人的隐,是为了隐而隐,是无才可写的拼凑,是无思可续的牵强,是堂而皇之的取巧!
但是,批评容易,做起来真难!
且不说故人,我现在偷偷写一些诗词,都是这样操作,因为效果真的好,时间快,效率高,含义多,而且自带艺术光环!
汉诗到了李商隐可谓一大飞跃,诗需要的就是朦胧感,在一个文化审查严密的极权主义国家唯有诗能躲过文化刽子手的屠戮得以幸存,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是比哲学更有哲理的东西。那一点也不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