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蝉这首诗的意思(李商隐诗两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admin 2022-03-25 03:14:06

【书文小品】详解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前言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擅长近体诗,诗风凄艳浑融,婉丽深沉,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唐代诗人写咏物诗的为数不多,李商隐是其中之一,他的咏物诗多达一百多首,他采取特别的方式去描摹细微纤小的事物,用自己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事物中的意蕴。这首《蝉》就是此类诗的代表。

一、李商隐的仕途体验

一个诗人的经历,一定会体现在他的诗文中,尤其是李商隐这样心思敏感细腻的诗人,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与《蝉》相关的背景资料。

唐朝的诗人,就像中了魔咒般,没有几个仕途是顺利的,李商隐也是如此。他先是屡试不第,但因才华出众,被令狐楚赏识,后来又阴差阳错地成了王茂元的女婿。

而令狐楚与王茂元分属两个斗争激烈的党派,李商隐一生无辜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中,成为权势斗争的牺牲品,被各方势力排斥,仕途上晋升无望。

他的一生,过的都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幕僚生活。这使他内心有很多幽怨,但他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诗委婉地表达。这首《蝉》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特点下写出来的。

二、蝉意象的内涵

蝉这种昆虫,风餐露宿,生活清苦,藏身于高树之上,与世无争,很有隐士的样子,所以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自己清高,又因为蝉的生命周期短,古人常说“蝉不知秋”,所以它也是苦难的象征。在晚唐之前的诗文传统中,基本是沿着这条路创作的。

比如:梁朝诗人褚云的“饮露非表清, 轻身易知足”,说的是蝉与世无争的隐士品格,北周卢思道的“ 轻身蔽数叶, 哀鸣抱一枝”,说的是蝉可悲的鸣叫,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借蝉的高洁,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行。

但李商隐与以上诗人不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敏锐的心灵感受,化用“齐女化蝉”的典故,将自己的“怨”藏于诗中。

晋人崔豹《古今注》记载了“齐女化蝉”的故事:“(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也?’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齐国王后因怨忿而死,化作蝉,后来这个典故就用来表示怨愤和咏蝉。

李商隐的《蝉》,不仅表现自身的高洁,而且还有内心的怨愤,细读此诗,我们发现,这种“怨”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骚,又含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出自宋玉的《九辩》,大意为仕途坎坷,困顿不得志。在《蝉》中,李商隐退去了文人的清高寒瑟,表现出末世险境中的愁怨: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首联中,蝉本来就高处不胜寒,没有食物,最后发现一声声凄寒的鸣叫是徒劳无功,它依然无法摆脱困境。

诗人认为自己的品行和蝉一样高尚,不想做违背道义的事情,拼尽全力想要挣脱,最后却依然难求一饱。

势单力薄的诗人并没有沉默不语,他向当权者发出求救,讲述自己的不幸和遭遇的坎坷,把救助的希望放在权贵身上,然而是白费唇舌,徒劳无功。以“徒劳恨费声”结束,可见诗人愤恨又无奈的挣扎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首联中是引出自己的怨情,那么在颔联中,诗人则是阐明自己的“怨情”:五更时,寒夜露重,此时的蝉声凄寒欲断,但是周围的大树依然青翠,毫无同情怜悯之心,两相对比,突出环境的绝情冷漠。

据《李商隐诗歌集解》考证,李商隐此时在汴州做幕僚,大中五年春天,他的幕主卢弘止病逝,他失业了,而他的妻子王氏也病入膏肓,随时有死亡的危险。此时李商隐,身心都受到极大的煎熬。

在他看来,蝉的悲鸣,就像自己向当政者发出的求助,眼前这颗碧绿的高树,与自己所处的牛李党争漩涡一样无情,自己困苦缠身却孤立无援,一种难以言说的悲苦辛酸流淌在诗中,诗人内心的怨懑之情无处可诉。

四、蝉我分离,蝉我同一

首联和颔联,作者借蝉抒怀,后面两联,作者却直抒胸臆。

颈联“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中,用了两个典故:“梗犹泛”和“故园”。

在《战国策 秦策》中有一则故事:“今者来过于淄上, 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土偶曰:`今子东之桃梗也, 削子以为人, 降雨下, 淄水至, 流水而去, 则子漂漂然者将何如耳?' ”

诗人用桃梗随水漂流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仕途。诗人十七岁时,当了令狐楚的幕僚,多年后又追随华州刺史崔戎掌、章奏,二十岁考中进士,第二年到王茂元手下做幕僚,之后作了一任秘书省校书郎,往后又做过郑亚、卢弘正、柳仲郢等人的幕僚。一生东游西宦,依附他人,多次易主,长期漂泊不定。

此时艰难的他,开始思念故园,甚至想要归隐,故园早已荒芜得杂草丛生,而自己却身不由己,想归不得归。

卢思道在《听鸣蝉曲》中说“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卢、陶二人辞官回家,来去自如,而李商隐却无法弃官归隐,诗人的落魄和无奈不言而喻。

尾联“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诗人采用自言自语的对话方式,将蝉作为知己,意味深长地说出心里话:劳烦你了,你让我想起了自己浮尘的身世,听到你的悲鸣声,我马上警觉起来,原来我们都一样,都是一清如水。

只有高居难饱的蝉能理解他,那些官场的人都把他当做不识时务的笨蛋。“高难饱”的蝉和“世事艰”的诗人遥相对应,从某种程度上说,蝉就是李商隐的影子。尾联透露了李商隐复杂又矛盾的心情。

后记历代评论家都认为咏物诗难写,宋代张炎说:“诗难于咏物”,清人吴衡照也说“咏物虽小题, 然极难作。”

这首《蝉》虽然没有对蝉进行具体的描绘,但通过蝉和我的相似经历来抒发情怀,其间既有蝉的特点,又有我的情感,前四句以蝉自喻,后四句写自己,然而并没有给人割裂的感觉,尾联很自然地将人与蝉联系起来。

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我们读他的诗,一定要注意他独特的用典方式和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作者|清芜 图|网络

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赏诗。

李商隐一生非常坎坷,由于父亲早亡,早早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更因为学习艰难,所以他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他的恩师是令孤楚,也是在恩师的儿子帮助下才得以考中进士。李商隐的诗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诗很难懂,包括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人们普遍认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雅丽,缠绵悱恻,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更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至于李商隐的《蝉》,在李商隐的全部作品中只能算作中等偏下,李商隐留下了很多无题作品,成为不朽诗作。《蝉》中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活动,世间的冷漠使作者寒心一种境界。这首诗将蝉人格化。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生。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上一篇:元宵节的故事有哪些 简短(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
下一篇:教室里不能吃早饭(怎么禁止学生带早餐进教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