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俗世奇
0 2022-03-25
我是亦文人文,贴一篇旧文,品读一首《塞下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李广是国人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司马迁特别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人们对他的仰慕与尊崇。在唐诗里,有很多涉及这位英雄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写他的遭际,比如“李广无功缘数奇”,也有写他的一生功业的,比如“至今犹忆李将军”。下面要说的这首诗知名度很高,是抽取了李广的一件奇事加以描摹,写法新奇巧妙,好像一幅速写的画。
塞下曲(其二)
[唐代]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首属于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虽只寥寥二十字,但是通过文字读来,仍有蓄力待发的气势和身临其境的动感。首句“林暗草惊风”,属于环境描写。夜色昏黑,树林中晦暗不明,一阵寒风吹过,长草低伏。开篇,诗人就为全诗打下了一个紧张的基调,“林”、“草”、“风”仿佛优秀演员,“暗”这一形容词和“惊”这一动词的调度下,在灰暗的布景下各司其职。
次句“将军夜引弓”,进入了动作描写。古人说“云生从龙,风生从虎”,暗夜林中,风行草偃,将军一惊,连忙张弓搭箭。这一句是上一句的承接,“夜”字呼应“暗”字,在明确发生时间的同时,既进一步深化了紧张节奏,又为后文埋下伏笔。全句写来,短促有力,同时,只用了“引”这一个动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孔子所说:“引而不发,跃如也。”
三句“平明寻白羽”,节奏转缓。次日平明,将军去找昨天射出去的羽箭(也是寻找猎物)。行文至此,让读者紧绷的心放松下来,一个“寻”字,用笔舒缓,一改前两句紧张短促的感觉;同时,诗人用“平明”来与上句的“夜”相对,并加上一个“白”字,意在改换前文暗夜不明的视觉与观感。
尾句“没在石棱中”,余意悠长。走近前去,才发现那支射虎的羽箭,深深地插入一块大石头之中。这里用一个“没”字回溯全篇,让读者刚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又稍稍悬起,回想起前晚那摄心动魄的一场虚惊。至此,全诗虽完,但诗意不断,读者的心情,在这二十字的调度下,仿佛射进石中的箭,白羽雕翎,仍然在不绝地颤动。
统观全诗,作者以四个动词引领篇章,调度观众。一个“惊”,肃杀之意顿起,让人毛孔生寒;一个“引”,干净利落,却又蓄力不发,意在言外;一个“寻”,张弛有度,节奏转慢,不过悬念已悄无声息地埋伏;一个“没”,入木三分,连接全篇,引领读者脑海中的闪回。在《史记》中,这段故事是这样描写的: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卢纶在此,艺术性地取消了“老虎”这一角色,又把“中石没镞”这一情节移到了后来,通过倒叙的手法,紧张地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境。此时,一幅速写作品已经映现:星月无光,古木深林,风行草偃,一位将军跃马引弓,箭镞的光芒,正对着草丛中一块横卧的石头。此时节,李广心中,是否想起了他那多舛的命运,不得而知……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