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 和时间
0 2022-03-25
苏联的迅速崛起,可以说是以榨干本国发展前景来实现的,我们看玄幻小说经常能看见主人公在危机关头以消耗精血来寻求突破,这样固然能取得一时的进展,但是后患无穷。
要说苏联的崛起和解体,这之中,固然有意识形态之争,对内有文人与军人的派别之争,但是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能源”。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摆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燃料短缺,工厂机器开动需要燃料,运输需要燃料,战争需要燃料,任何事情都需要燃料做支撑,所以新政权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收集一切可以作为燃料的东西,煤矿,石油,甚至是木材。当时能源不足是限制俄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但是不破就不立,要知道,之前的俄国还是煤炭作为首要能源来源。
固体燃料对比液体燃料有先天性的不足,能量释放慢,携带不便,需要的劳动力多,想象一下,一辆烧煤的汽车该是什么样子。
1927年,苏共十五会议上,斯大林强调了石油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因此着重看重石油的发展。当时的苏联官员有个毛病,石油发展的目标订得太高,为了更好看的数据枯泽而鱼,当时苏联真正成熟的油田才两个,巴库油田和格鲁兹尼油田,官员们为了数据对这两个油田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只开采最容易开采的地方,一旦油层耗尽,立马换地方。
石油换来的钱都用在了工业上,很少能反哺自身,缺少了对油田的维护和深度开发,使得油田的寿命急速缩短。
二战爆发,才真正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由于油田的枯竭和石油官员的不作为,斯大林决定开辟新的油田,取名叫第二巴库。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挥军南下,巴库油田被德军占领,苏联不得不退守,将巴库油田的人员力量都转移到第二巴库,此举大大强化了第二巴库的力量,石油开始有序的开采出来,使得石油工业真正的在苏联崛起。
石油工业的崛起使得苏联的工业发展迅猛。
苏联之所以称之为苏联,是因为它的西部和南部还存在着14个加盟国,是斯大林的铁腕集权,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斯大林还未给这个国家镀上铁质的外衣,就去世了。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他做了彻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将权力下放给各个官僚集团,人心一下散了,各部门都在为了自己的权力而动。
石油部门缺少了监督,为了追逐利益以谋取权利,又开始了枯泽而鱼的行为,而苏联政权自成立起,外部环境恶劣,西方阵营虎视眈眈,想让国家和民族生存下来,必须要有足够的钢铁,炸药,内燃机,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工业化来得到,工业化的钱从何而来,这里就要提到剪刀差的理论,一个国家在发展工业初期,必然会出现工业和农业的剪刀差。
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抬高工业品价格,这其中的差额,用来补贴工业的发展,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还买不起几件工业品,这可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苏联,美国,英国,日本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美国是用西进运动屠灭印第安人霸占土地来消灭这个问题,英国是用海外殖民来消灭这个问题,而苏联没有这样的外部环境去转移矛盾,只能农民硬抗,这也就给苏联的崩塌埋下了隐患。
赫鲁晓夫上台后,自废武功,为了权利不顾国家利益,军方在苏联有很大的话语权,为了削弱军方的权柄,防止苏美战争发生,赫鲁晓夫走向亲美的一边,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急转直下,在经济上,苏联过渡依赖石油出口带来的收益,而军工企业,已经成为苏联背上沉重的包袱,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拿出370吨的黄金来换取粮食进口,农业成了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苏联患上了资源大国的通病,“荷兰病”。
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国际油价上涨,国内粮食问题日益严重,勃列日涅夫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向西方国家出口石油,为了抢占市场,大开方便之门,1975年,签订《赫尔辛基协定》,把民主,人权的话语权拱手让给西方国家,与此同时,石油带来的收益也掩盖了很多本该暴露的问题,拿钱向西方国家买粮食,却不注重自身农业的发展。
苏联的经济是建立在石油之上,西方国家看准了这点,打蛇打七寸,美国通过沙特增产打压国际油价,苏联遭受了巨额的损失,这仅仅是开始,由于急功近利的开采,表层油田的产量在到达极限后开始下降,石油的钱多用来购买其余工业设备和粮食,油田产量下降,想要开采更多石油,就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护和开发,可是又没有钱,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苏联高官还忙于内斗,各领域的生产活动停滞,中央政府财政由于石油引发的连锁反应终于在1991年崩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也谈不上崛起吧。苏联虽成功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军事上更是突飞猛进,但民用科技和经济就真不怎么样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