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深情留不住 总是套路得人心(自
0 2022-03-25
几年前,看电影版《追风筝的人》 时,我曾为哈桑的忠诚朴实打动,曾极度厌恶阿米尔,厌恶他的自私与无用;今年,在细读完著作版时,我依旧为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流泪,然而,对阿米尔已不再是简单的厌恶了,因为,在著作里我更加了解阿米尔,也因此,开始同情他,也能理解他了。
阿米尔的懦弱自私并非偶然:由于家庭的富足,娇生惯养,并处处受人庇护,也就难以独当一面,加之年幼丧母,父亲忙于公务,对他的关爱不够,也就造成性格上的缺失,以及父亲对他的期望太高,也因此,时不时表露出对儿子未满期望而失望的行为,使他内心更加自卑。这也正是他与哈桑恶作剧被发现时,却仅由哈桑主动承担责任的原因,这也是他在看到哈桑欺负时,顾自逃跑,不敢拯救哈桑的原因。也正是他懦弱,心生惭愧,无法正视哈桑,因而,设计陷害并逼走了哈桑。因此,这份对心灵的愧疚和折磨足足伴随了后半生。而追风筝的人表面上指哈桑,为少爷阿米尔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着象征正直、善良、勇敢、忠诚的风筝,他深知自己的无用,也渴望不去逃避自己的罪行,坦然面对,后来,在遭受愧疚折磨之际,他找到了良知自我救赎的办法,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个原本拥有完整家庭后惨遭种族歧视迫害双亲的孩子,一个被抓进塔利班,同其他孩子一起沦为娈童,遭受非人待遇的孩子正等待他,阿米尔的解救。于是,在不顾生命危险的阻挠当中,阿米尔费劲千辛万苦将索拉博解救出来,并帮助饱经折磨从而内心抑郁的索拉博逐渐打开心扉……
看到这,内心不禁涌出一股暖流,毕竟纵观全书,站乱的年代,卑劣的人物,悲哀的命运,尽管哈桑已死,但结局还是让我感到欣慰,在这份拯救索拉博的艰辛过程中阿米尔也从而实现了对自我良知的救赎。这让我再次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也明白,世间本无恶人,只因有了贫富之差,名利之争,人们会扭曲自我,变得冷漠无情,但曾被封闭的善性终究能被唤醒并以无穷的力量战胜人性的劣性。“以善为本,以诚待人”,这也是我所追寻的信条之一。
除了,主人公带给我的精神震撼,印象最深的还有在遭受塔利班分子侵占后的坷布尔,一片残败不堪,有个老人家卖自己的腿来换取食物,这种“器官贸易”已在当地已屡见不鲜,毕竟没有钱,为了活下去,这便是眼下唯一的办法了。还有一群人,他们卖掉所有积蓄,他们本可以逃走的,但他们选择留下来,留下来用微薄之力救济那群失去父母的孩子,竭尽全力,执著地就像在守护自己的孩子那样。
战争无情,人有情。虽然,不知道他们的结局最终如何,但,我相信,至少在那段日子里孩子们的天空并不完全黑暗,那还有一处光亮,一丝温暖……
感谢卡勒德·胡塞尼先生悉心创作了这样一部治愈人心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世界上纯粹美好的人性,让原本麻木的内心颤动,让我眼里的世界更加明亮……
《追风筝的人》——胡塞尼
那句经典:为你,千千万遍!
书和电影都看过
核心看点:
1、心灵深处的救赎:故事主角阿米尔在年少时做了伤害挚友哈桑的事情,他在成年后勇敢弥补创伤,努力获得了哈桑的原谅。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错一件事情,倍受折磨时,最重要是去面对,去行动,去解决。
2、友谊相处之道:两个少年的友谊因为战争的动荡、身份地位的差异,人性中的懦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但这个悲剧也让我们明白,友谊之道在于赤诚的真心,对等的关系,公平的付出,努力的经营。
3、阿富汗斯坦画像:《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最伟大的力量,是作者用温暖、亲切的笔调,描述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