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说明了什么(弟子规包括哪几个部分)

admin 2022-03-24 23:11:43

《弟子规》共360句,三字一句,全文共1080字。

内容结构上 ,开篇前8句就是全文的纲目,现在通常叫它“总序”,也可以看作一个目录。

根据这个目录,就可把全篇划分为一篇“总序”和5个部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当然原文没有这种划分,这是为方便教学划分开的。

有人总结说里面一共讲述了113件事,这应该是指字面上具体点到的事情,但给孩子讲解时不必受此拘泥。

国学启蒙的经典,如“第三百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韵文,宜于孩子记诵,类似现在的儿歌,但在字词句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顺序上比现在的儿歌要严谨得多。

这必然导致语意受限,如果只按字面上解释,不但会残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还要面临一条时代造成的裂隙。

比如第一部分:从“父母呼,应勿缓”到“事诸兄,如事兄”,这部分内容对应的是孔子《学而》篇中的“入则孝”一语。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列举出的几个规范都围绕“孝”字,以定长幼人伦之序,从小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维护好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和睦。

给孩子讲时,对父母的“孝顺”当然不止于“应勿缓、行勿懒、敬听顺承、冬温夏清、晨省昏定……”

现代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有些时候孩子不听你的话,但TA并不一定就是错的。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在讲这几句时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把孩子的“个性发展”与“顺从父母”融入到同一规范内,既符合“孝”的本意又给孩子发展有足够的空间,让两者不至于冲突?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条件下,“孝”的表现与“敬听顺承”已经有了极大的延展,不再是几条礼仪规范所能界定得了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确保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能违背基本的伦理规范。

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讲好中国文化里一脉相承的精髓脉络,又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

比如给孩子讲什么是“孝”。

“孝”字的本意,上面是“老”字,是长辈,下面是“子”字,是晚辈,“一个孩子伸手扶住一个老人”,这就是“孝”。

给孩子画一画这个甲骨文的形象,然后让孩子自己试着画一个,孩子都会非常喜欢。

举生活中的实例时,要从千篇一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模板”中延展到生活里更有温度的各个方面,否则孩子们都会觉得你“虚”,因为他们基本上没这种机会去“扶老奶奶过马路”。

那么在家里呢?电视里在播:孩子端着满满一盆水去给妈妈洗脚,这个例子好不好?

当然好。

可是一定会有孩子说:在家里妈妈根本都不让我去碰水,她会打我的……

那再换一个:

现在疫情时期,妈妈要出门去,孩子立刻提醒说:妈妈,口罩口罩,戴上口罩

这个例子好不好?算不算孝?

当然好,当然算。

我们再来看一个场景,你和孩子都戴着口罩去街上,孩子看到一个路人没戴口罩,于是他转过头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应该戴口罩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已经有了这个意识:戴口罩是对自己好,也是对他人好。

你看,从家里到大街上,“孝”的内涵延展了,这就是推己及人,这个例子是不是也可以从“入则孝”延展到“泛爱众”?

所以《弟子规》几个部分可以划分成几个单独的部分来讲,但前后之间它有逻辑性,由点到面,推己及人,给孩子讲解时可以前后参照,这样也便于从整体上理解《弟子规》,更好的传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撰写而成。故名思义:是教育启蒙小孩子的文章

全文共1080字,三字一句,共360句,讲述113件事。

文章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共8部分。

文章讲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言语、孝亲尊师等方方面面的规范准则。

文章名字为弟子规,看似教育小孩子的启蒙书,但其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人人皆可学习。

上一篇: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书
下一篇:形容花开放的词语最好是四字词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