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余华的活着
2 2022-03-25
这段话摘自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其实这个开头和《百年孤独》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整个故事,一下子就出现了两条线——过去和现在。我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我,">
谢邀。本来想写上卡夫卡《变形记》里的那句话,看见已经有答主提到了这里就不写了,这里列出的开头均为我个人心水并且反复阅读过多次,越读越喜欢的那种,欢迎大家补充~
1."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这段话摘自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其实这个开头和《百年孤独》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整个故事,一下子就出现了两条线——过去和现在。我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我,都源于当初做下的选择。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大学课堂上,当时老师放了这本书的同名改编电影,泪腺发达的我当时就被哈桑心中浓浓的兄弟情哭了,下课后立刻回去搜了小说重新体会,入眼第一句话就是这句,简单的文字给整本书笼罩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云,但是即使是阴云密布也不要忘记追寻风筝,属于你自己的那个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2."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摘自«白鹿原»的开篇。这个开头的特色在于一个数字“七”上,次重点在于“引以以豪壮”,这多多少少给人一种猎奇感和好奇心,白嘉轩六娶六丧,可谓是相当震撼人心了。而《白鹿原》这本小说本身就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陈忠实先生围绕着渭河平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展开斑斓色彩,跌宕起伏的故事卷轴。小说里有多条线索,架构很大,历史厚重感是扑面而来,很值得一读,但也如很多评论家所说小说缺乏了些许灵气,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道德的压迫感。
3."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借着«边城»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茶峒民性的淳厚,正如这段写在开头的文字,这里,边城,是一个干净的理想世界,美丽的大自然赋予了翠翠清明水亮的眼眸,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是如此的温柔恬静,美丽善良。充分娴熟的静态描写,使得整个小说处于和谐淳朴的氛围之中。
4."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摘自《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思念故土的情感驱动下的产物,模糊了散文渔小说的创造方法,回忆了自己童年记忆里家乡的风土人情,平凡人的人生悲喜剧。开篇这段描写冬日的文字,十分新,十分巧,赋予了寒冬人性,整部小说都弥漫了这种散文化的笔调。
5、“很多年过去过后,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对着枪决执行队时,必然会回忆到那个很久以前的下午,自己的父亲带着自己去看冰块。”很多读者认为这句话有着非凡的魔力,甚至很多中国作家都从中学习模仿。那是什么让这句话充满魅力?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指出:“这种写法并非那么特别,但也确实不很常见……它是一种时间的错位。”“多年以后”、“回想”、“遥远的下午”,短短一句开头就涉及到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而关于这三个时间,又可以引发出三个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问题:“为什么会在多年以后面对枪决执行队?”、“多年以前为什么会和父亲一起去看冰块?”、“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一个关于时间的谜语,就引发了读者如此多的疑问,被无数人奉为开头中“经典的经典”。
以前看小说,不太注重开头。只要是耳熟能详的小说著作,不管开头如何,都能硬着头皮读下去,哪怕根本读不懂。
后来接触了网文写作,才知道,读者对于小说开头的重视程度,才知道小说开头吸引读者的重要性。
所谓的代入感,所谓的悬念,所谓的吸引力……
开头便能引人入胜,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即便如此,对于小说开头的重视程度,我还是没有像“行家”们说的那样,如此重视。
我更关注它的影响力,读的人多,我就回去读。因为好奇,因为想学习。
所以,变得有些盲从。
尤其是,书海的浩瀚,也是很迷茫。
喜欢什么样的小说开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文学,小说,原本就是很主观的事情。却被现代市场化的网络小说套路带偏了……多少还是有些弊端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