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阅读体会

admin 2022-03-24 22:33:49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境界标志的一部中篇小说。汪曾祺重读《边城》时感觉“《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有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这里人人勤劳,乐于为他人奉献,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取,硬要给的难推辞的他就买了烟茶用来招待乡亲。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如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裕而盛气凌人,常常能体恤穷苦人,送老船夫鸭,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其丧事。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如屠户见老船夫前来买肉,特意切一块好肉给他,执意不收老人的钱。杨马兵,翠翠,天保,傩送,商客,妓女,船工,各种形色人等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乡土人情。这里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船只往来,山路蜿蜒,还有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用笔墨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边城”世界,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单写出了人性美,人情美,而且还写出了故土山水风俗的深深留恋。就在这“美”的桃花源里,作者却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了悲剧,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这个爱情故事也被作者安排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与二儿子傩送同时爰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心属傩送。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得到幸福,便糊里糊涂地促成天保前来求婚,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溺水身亡;爷爷在天保死后得知翠翠心事,便去船总家探听顺顺是否答应傩送与王团总女儿联姻;在碰壁之后老船夫郁郁猝死于暴风雨之夜。顺顺在大儿子死后,一时哀伤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请求,使傩送与父亲发生争吵后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傩送与翠翠的爱情终成“善”意下悲剧。再说船总顺顺一家人,老船夫死后,顺顺做为父亲他决定接翠翠去城里自己家住,既有出于对翠翠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未尝不包含着此时真心把翠翠当做二儿媳的善良意向。至于天保和傩送向翠翠求婚,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各凭本事,自由平等的竞争,不伤兄弟同胞间的手足之情,似乎他们谁都没有错,但苗,汉两个民族间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才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苗族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翠翠生性活泼,喜欢唱歌,而傩送选择月夜上山唱歌表情,翠翠知晓后自然两人会情投意合;而天保托媒求婚,自属“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天保求而不成反怨老船夫,他把老船夫当做翠翠婚事的“父母之命”的主权人,却不知翠翠根本不爰他。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结果,使热恋中的少男少女生生分离。作者借此对汉族婚姻观念表示了深恶痛绝和深刻批判。沈从文1922年离乡赴京,究其原因也是为了逃离“父母之命”的家族联姻,在小说中作者借不愿作王团总“女婿”而追求婚姻自由的傩送,表达了自己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读《边城》,使我们既“爱”又“痛”,沈从文把《边城》写成了“纯粹的诗”,翠翠的美,老船夫的善,傩送对翠翠的一见钟情,有关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天保的死和傩送的回归无期等等,都让我们发现在“边城”乡土性的诗意里,竟然发生“善意”巧合的爱情悲剧,使我们在读这则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爱与痛的唏嘘情绪的共鸣与思考,这或许才是作者真正所要讴歌和咏叹的“爱”与“美”吧。正如沈从文所说:“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泻与弥补”。所以,在“边城”里,沈从文消解了阶级的对立,社会利益冲突的矛盾,写下了慈爱孝顺,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赋予“边城”人性的魔力,达到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化境界,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并非绝望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无尽的希望与遐想,余味袅袅。

茶峒山城:一个依然傍水,民风淳朴的山城,恬静如桃源,却又充满惆怅;

翠翠:一个白璧无瑕,美丽善良的女孩,结局守着渡船,独自等待;

爷爷:为了让翠翠幸福,避免冲到女儿覆辙,好心办坏事,带着未了的遗憾离世;

天宝大老:知道翠翠倾心傩送,未能娶到翠翠,选择退出,驾船离开,不幸淹死,怀着遗憾去世;

傩送二老:怀着对大老的愧疚,对翠翠爷爷的不满,对爱情的遗憾出走。

上一篇:终南山上隐居的人(终南山隐居的修行人)
下一篇: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代表诗作吗(碧绿的柳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