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0 2022-03-25
首先,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部很优秀很精彩很有实际意义的文学作品,《悲惨世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陈述悲惨,而在于改变悲惨。沙威-人性的回归
我记得我当时的读书笔记是这样评价沙威的: 剧中最大的反派,冷漠无情,固执没人性,不过是上层统治的一条执行走狗,却可悲到自豪不已,法律的奴隶,死板的教徒,实在该死。如今却觉得当初的自己只看到沙威不善的一面,却忽略了他的另一面,或许是作者也想表达的,又或许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
人的性格和信仰的产生及发展往往与他生存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意识有关。那么沙威是吗?他出身在监狱里,受着那些成规条文的熏陶,自然会对错误的憎恨,对罪恶的仇视,对至高无上法律的尊重和恪守严格地遵循着。
他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容狡辩,他对原因过程不感兴趣,他只在乎结果,也对理所当然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执行度。对自己也好,对他人也一样,他都是极端的,一视同仁。
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会逮捕;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甚至引以为豪,如做了善事一般。他从没有宽恕过那些犯过错或者曾经犯过错的人。他无法接受作为娼妓,一个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小人物竟然去反抗去“侮辱”“绅士”的贵族,他不关心原因,不在乎辩论,他不接受任何不在法律认可的“恶劣”行为,他把思考和惩罚都交给了法律,他只需要负责执行。他可以记住每一个罪犯的容颜,发誓要为了至高无上的法律,逮捕他们。于现在的我们,这么正直,恪守负责的警察职业观念是少见的,也是我们更多人对社会不安的折射和寄望。
他的职业道德精神换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被认可的。
沙威是不幸的,他跟冉阿让都是法律的受害者,但是,他们走出了不同的命运。
他一直恪守尽责,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所坚持的严格和不近人情都受到了现实的冲击。
那么,难道他以前没有受到抨击吗?我想是有的,只是他沾沾自喜地认为这只是别人的不理解,他没有错,法律更没有错。
但是,他的崩溃来源于,他被他的敌人拯救了。
这是沙威第一次有了意识,有了思考。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倾尽一生守护的东西其实才是自己内心所憎恨的,当一个发现自己厌恶和反感的东西却真正掌握人的灵魂和本质,那么沙威的世界观是动摇的,他一直以来坚持依赖的执著和固守法权的信仰,通通都毁了。
沙威不是个罪恶的人,他在无法确认冉阿让的真实身份,出于太多顾虑,怕误会好人的愧疚和担忧,他还是选择放过了冉阿让;在通往塞纳河的下口时,出于责任感和使命,他拦截了冉阿让,对峙之下还是放过了他追逐了一生的罪犯,最终以开枪自杀收尾。
沙威在某一瞬间懂得了冉阿让的宽容和慈悲,知道了把自己的父母送进监狱的残酷。在原则上,他应该服从法律;在道德上,他不可以恩将仇报。这是他人性的回归,最高良知的觉醒。 神不可侵的教条逼死了沙威走向了绝路,也正因为这所谓的法权,沙威杀死了很多人。
理论上,沙威是可恶的,正如我之前一直觉得他的可恶大于过他的可悲,现在想来,一个固守了半辈子的思想本就很难以动摇,更何况还有社会意识造就的根深蒂固和大多数执迷不悟的人一直在维护着。 那些至死都不动摇的人才更可悲更可恶。
我觉得死亡对于沙威来说,不是结束是开始,不是毁灭是救赎。或许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沙威被救赎和被动摇也是事实。 不管对于雨果先生来说,沙威的死亡是不是真善美的期望,于我,便是。
有时候,我会想,沙威对于这部作品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
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思想的转变,捕捉到了法权的漏洞。无论他之前是多么固执不近人情的警察,但最后一刻,他都动摇了。我想雨果先生,也跟我们一样,既可恨他又怜悯着他。
他的死亡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人物是可敬的,除了那种信仰是行不通的。
他认为官员是不会犯错的,又觉得他们办不了好事,他善独居,拒绝了贪婪和欲望的堕落。他没有走上很多官员会走的路,他一直尽责地为百姓除恶,可能他的方式和想法有些极端。他和冉阿让是很相似的人,他们都没有被欲望和权威所吞噬,都有自己追求社会向上的灵魂。
沙威到底有没有仁爱呢? 他照着这东西的指示放走了冉阿让,但是他不接受自己这样做,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这样做,甚至因自己的举动而害怕,进而想向上帝递交辞呈。
在审理苏汀案件的时候,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一段,马德兰市长一直引用了法律要求沙威去宽恕苏汀,对于本一直坚持法权至上的沙威来说,坚持底层人民不可以顶撞上层阶级的理论的他,却反驳了马德兰市长,他又觉得自己矛盾了。
在这个案件中,他一直坚持的三个观点:第一官员是没有错的;第二下属是不能反驳上层的;第三苏汀的罪就是顶撞了有身份有财产的贵族,当一个上级有问题了或许就不该当上级了。
马德兰先生的所为与他的职责起了冲突,可是一个侦察员要服从上级也在他信仰的秩序之内,这是他信仰本身的逻辑漏洞!而他选择冲撞上级来维护整体的秩序,似乎是建立在“这个当上级的人有问题、或许不该当上级”的假设上的,因此他对市长与芳汀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良的想法,事后选择告发市长也折射出了他的这种想法。 关于他的第三个想法,我觉得是对的,出发点也是善的。
这是一个契机,可能他的信仰会发生改变,但是沙威没有把握住,这个新的信仰也没有在他来得及思考和反应时快速形成,就已经过去了,因为他要去追捕露出嫌疑的马德兰市长……
冉阿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冉阿让还是沙威都是雨果先生笔下的悲剧,他们都做过错事,他们有污点,但是这种主角人性的回归,我觉得哪怕是不近人情的沙威也是有权利获得这种称号的。或许方法错了,信仰不成熟,但是他的初衷并没有过错。
对于那些犯过小错的人,我们都应该以一颗善的心去宽待他们,惩罚的目的不在于罚,而在于改。那么那些犯错的人是不是也该有权利再一次被接受被信任被尊重。对孩子也一样,哪怕有过前科,也应该被尊重,父母也可以选择以身作则去教诲他。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作为辅助工具,法律应该存在,但我们也应该考虑理性外的情感,用真善美去感化每一个犯过小错的人。理解和尊重也不外乎对他们良心上也算是一种惩罚和磨练,去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文学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向人们展现出法国社会的生活形象,这是一本摆出了令人可怕甚至令人悲伤的社会复杂问题的书籍。《悲惨世界》一主人公冉阿让,描写他苦难的遭遇和慈悲的心灵,从苦役犯到一个慈善家,当自己所谓的女儿找到好的归宿时,带着爱离开了…… 冉阿让,珂赛特……这些苦难的下层人民,却始终都在努力、奋斗,是一个劳动者,一个拥有劳动者品质的人。在这部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冉阿让的心境,尽管历经磨难却都始终保持着一个善良慈爱的心。19世纪的法国,当时正是由于制度不合理,一切均是压迫和虚伪,但是这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一处——充满黑暗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