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现在为什么没有明星了(香港没有年轻的演员了)
因为没落了。
别把什么政审,制度拿来说。1980~1995年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就没这些吗?
第一,香港电影死于抄袭与恶意竞争。
第二,香港电影死于全球化。
第三,香港电影死于人才凋零。
辉煌时期,香港负担着特殊地位,形成链接内地与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展露头角,比如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尸道长:
乃至陈晓东的倩女幽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无一例外,这些电影都遭到抄袭。抄袭能够在最快速度下捞取钱财,榨干了原著的一切影响,导致原创者失去动力。
所以,在香港电影届,没人保护原创者的利益,好编剧都去当导演,谁还会注重编剧的培养与发展?
1990年后,面临香港移交,港英当局不愿意把香港好好地还给中国,开始蓄意与破坏香港电影的发展。
无保护开放好莱坞电影,是香港电影死亡的加速器。
同时,香港黑社会大量渗透电影圈,绑架演员,压缩控制片酬,洗钱等行为极其泛滥,严重威胁到演员和制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电影演员导演等等300多人公开游行,抗议黑社会暴行。
陈欣健李修贤是组织者:
丢脸的港英当局开始大力扫黑。
以前,香港电影有大量黑社会资金,现在黑社会资金来源断绝,台湾所谓十大片商进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么叫片花?
导演找知名演员签一部片约合同,就拿给台湾片商看,提前支付购片资金。导演再去找编剧搞剧本,拍摄出来。因为当时香港电影有口碑,所以能赚钱。
台湾片商是想赚钱,只看电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适当,一个大明星配几个普通二线三线,片酬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导演还能构筑剧情。
此后,明星片酬暴涨,无论一线二线,导演只能用更多钱找更多明星,现在片酬都超过两千万,负面影响就是,电影实际拍摄投资急剧减少,剧本粗糙重复,等于只卖大明星的脸。
香港电影的国际开拓者邹文怀:
同时,电影火爆,更多的电影院出现。
1980年代,香港电影院大约50家。到了最多时达到6家院线150家,本来就狭窄的香港电影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比如潘迪生这样的,虽是外行人但确实是在做电影事业,可惜,大多数人从事电影业想的是赚快钱。
潘迪生:
以前,院线少,上映质量能保证,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卖录像带,走东南亚与台湾市场收回成本。现在电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电影在恶性竞争下也能公开上映,观众大呼上当,后果就是电影口碑下跌。电影收益减少,只能继续缩减投资,增加软广告,质量越发降低。
此时,具备代表性的两大好莱坞电影进入香港,所以这就有后来说的,香港电影败于1993(侏罗纪),亡于1997(泰坦尼克号)的说法。
耗尽了资源的香港电影,就此冰冻。
台湾片商退出,东南亚经济危机重创亚洲市场,谁都在谨慎投资电影。而香港本地两个电视台根本无法养活原来9万电影从业人员,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湾和大陆,一部分转行。
香港电影自1992年的巅峰极速衰亡。
90年代初,香港电影届每天开5部,现在一年也就百来部。
没有好莱坞的大笔投资与数字化,也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甚至从业人员都失去了。
从本质上说,电影就是讲故事。而当香港电影没有好的编剧,《无间道》也就是只能是绝唱。
市道不好,没什么人气了。加上这些年已经被国内电影追上了。大家对香港电影的印象与十年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